生態石林:共建碧水青山宜居家園
五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石林的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截止2005年末,全縣已有森林面積8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4%。但距“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全面實現“旅遊立縣”的戰略目標尚有很大差距,為此,中共石林縣委九届六次全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資金用於“生態美縣”建設,重點實施石林風景區和縣城周邊4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面山綠化工程。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都市亮化、美化、綠化工程的投入力度,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石林的城市品位和形象,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跨入雲南省園林城市的先進行列,使石林成為都市風貌獨特、基礎設施完善、文化氛圍濃郁、服務功能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充滿魅力與活力的生態旅遊都市,滇中著名的旅遊小城市。
資源保護成績裴然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加之人民群眾從旅遊業的發展中廣泛受益,資源保護意識明顯增强,現時,石林已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對保護資源和嚴厲打擊私挖濫采、亂砍濫伐、毀林開荒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特別是在350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範圍內,已經嚴格劃定了特級和一、二、三級保護區,累計投入資金近2億元用於大規模環境整治、大面積退耕還林、清理取締石材廠礦和剝離景區服務功能;建立了由1000多人組成的縣、局、鄉、村四級資源保護網絡、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監管資訊系統和環境資源衛星定位遙感監測保護系統。另據統計,自1998年以來,石林景區已投入生態綠化資金6800多萬元,新增綠化面積68.3334萬平方米,種植各種盆栽花卉128萬盆,在保護區範圍內完成了荒山綠化造林13100畝,種植苗木178萬多株。
園林式的雙龍廣場,是石林都市居民休閒散步的必然去處
巴江是石林人民的母親河,在石林縣境內全長57千米。上游是舉世聞名的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中游從石林縣城穿城而過,下游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疊水,沿江兩岸居住著石林全縣近60%的人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巴江成了一條讓人揪心的臭水溝,影響了城鄉空氣、居住生活環境、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形象。重新恢復巴江母親河的亮麗容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和要求。
2003年6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保護環境、平衡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分四期投資2.12億元,啟動石林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環境整治和保護工程,對總長度為54.39公里的巴江河道進行截污、拓江、駁岸、蓄水、綠化和岸邊園林建設,新建汙水處理廠,徹底根治巴江流域的污染狀況,使之成為旅遊觀光型、都市休閒型、農業水利型、都市疏導型、都市排污型五位一體的生態河流。2004年底,全長2200米,總投資5300多萬元的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投入鉅資治理後的巴江,點源污水得到了有效截留,防洪能力得到了明顯增强,綠化面積達11.53萬平方米,儼然一個人工植物園,加上320多盞流光溢彩的各式路燈地燈,完全達到了園林城市的標准。許多前往石林的遊客慕名而來,把巴江帶狀公園當成了必看的景點之一。現時,治理總長度為1040米的二期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汙水處理廠將於年底前開工建設。
“生態美縣”快速推進
石林境內昆石路、石安路和石林中路沿線,是石林全面實施“生態美縣”戰畧首批實施的林業生態重點治理區。為確保林業生態治理工程的科學性,縣人民政府委託具有豐富規劃設計經驗的雲南省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設計院進行了科學的規劃設計和廣泛論證。現時,以昆石高速公路石林段“點”、“線”綠化為重點的一期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按照規劃,三年內,石林境內昆石路、石安路、石林中路等三條交通要道全長18.2公里的公路沿線將採取造、封、管、補等植被恢復措施,種植和移栽黃蓮木、清香木、清香桂、迎春柳、滇樸、雲南合歡等50餘個鄉土樹種81.85萬株,使進出石林的三條主要交通幹道成為石林的綠色長廊和旅遊景觀大道。
巴江公園如在畫中游
另一方面,石林“生態美縣”建設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的編制當中,規劃將按照自然規律,對環境與發展進行綜合,把生態建設、旅遊產業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融為一體,力求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生態經濟或迴圈經濟模式代替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石林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石林進一步加大了縣城都市改造和環境綠化的步伐,相繼啟動了蓮花池、駕駛員城、昆河公路石林交流道入口、汽車中轉站等四個片區,總面積達5.91萬平方米的拆遷還綠工程,工程年內全部完工後,石林縣城的綠地總面積可達98.02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可達8.27平方米。
阿詩瑪生態文化園泛綠
為進一步推動石林風景名勝區轉型陞級,去年12月底,投資5000萬元,一次性園林綠化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的“阿詩瑪生態文化園”開工建設,工程通過科學配寘雕塑、綠化、水景、石山等景觀元素,塑造了一個既能反映和展示彝族撒尼文化、旅遊文化和石頭文化,又能滿足中外遊客動態觀賞和休閒活動需求的生態文化活動空間,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現時,“阿詩瑪生態文化園”已經建成並對中外遊客免費開放,景區週邊的生態內涵囙此得到了全面提升,成為對外展示石林景區旅遊品牌形象的視窗和迎賓廣場,進入石林景區的又一個亮麗景點。
生態旅遊村試點“一村一品”
為全面推動山區民族聚居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去年,石林縣委、政府在九石阿旅遊專線沿線選擇了維則、糯黑、月湖等7個具有濃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彝族村寨作為試點,每年每村補助10萬元經費,計畫用三年時間,建成石林首批阿詩瑪民族生態文化旅遊村,以點帶面,逐步在全縣建成一批集民族文化表演業、民族民間工藝品產銷業、體驗休閒度假業、民俗文化旅遊業等為一體,民族風情和文化獨具鮮明地域特色、自然生態保護較好、環境優美的新農村,讓廣大群眾借助自身擁有的資源條件,走上富裕道路。
現時,7個試點村均已按照規劃設計方案全面啟動了生態文化旅遊村建設,“一村一品”特色鮮明:上蒲草村是雲南著名革命烈士畢恒光的家鄉,也是圭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活動據點,定位於發展紅色旅遊;月湖和大老挖村是彝族撒尼人在石林北部的主要聚居區,曆史淵源久遠,定位於原生態的撒尼歷史文化;維則村定位於具有民族特色的撒尼集鎮,老海宜村定位於撒尼文化的搖籃和傳播中心,蓑衣山村定位於多民族文化交融。預計到明年初,7個試點村大部分可建成向遊客開放。
鉅資扶持“羊進廄、樹上山”
為有效解決生態建設和農村生產生活的衝突,近年來,石林縣委、縣政府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的投入力度,已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扶持全縣農村大力發展山羊高床廄養和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的“一池三改(改猪圈、改廚房、改廁所)”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石林是全省著名的山羊養殖區,但千百年來形成的放養習慣,使發展羊產業與保護生態環境,全面實施“旅遊立縣”戰畧的衝突顯得尤為突出。2003年,石林“圭山山羊產業化建設”項目被列為省、市農業綜合開發專案,扶持建起了夢達爾、萬家歡、生龍生態等3個養殖規模在5000只以上的龍頭企業和186戶農村高床廄養示範戶,項目區示範農戶每年可獲得1500元左右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人均增收300多元。更為重要的是,項目安排在石林風景區三級保護區範圍內,從一開始就站在“羊進廄,樹上山”的環境保護高起點上,推廣高床廄養,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牧草種植,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傳統的放養習慣,解决了發展羊產業與破壞生態的衝突,對石林風景區的生態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石林縣城入口處的駕駛員城片區改造即
將完工,建成後將是進入石林縣城的一道靚麗風景
按政策規定,凡是建沼氣池並配套“三改”的農戶,均可獲得2000元的財政資金補助,每戶農民只需出資450元。據有關部門介紹,到今年10月,石林農村已新建沼氣池1.1萬個,4萬餘農民徹底告別了砍柴拉煤的日子,用上了節能環保的沼氣新能源。縣能源站的技術員算了一筆賬: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年產沼氣可以替代柴禾2500公斤,保護林地3.5畝,全縣1萬多口沼氣池,每年可以减少燒柴2500餘萬公斤,相當於减少了3500餘畝山林砍伐,每年為每戶使用沼氣的農民新增了1500多元的收入。而在“十一五”期間,縣委、縣政府還將以同樣的扶持政策,新建8000個這樣的沼氣池,進一步改善全縣農村的能源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行程。
在全面實施“生態美縣”戰畧中,石林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和兼顧人民群眾的利益,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資金扶持辦法,幫助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引進名、特、優、稀、新品種,提質增效發展旅遊觀光果園和外銷果品生產基地,截止2005年底,全縣已有水果面積28149畝,年產量10477.9噸,產值1950.1萬元。紅梨、葡萄、甜柿、油桃等大宗果品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現時,全縣已有一家水果生產企業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三家水果生產企業通過綠色產品認證,五家水果生產企業通過有機產品認證。其中,石林甜柿已被省市財政列為“名、特、優、新”農產品扶持項目,在第二届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種植面積已達5200畝,“十一五”末將達到302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