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石林: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曖,是黨和政府永遠的掛念,石林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事關國計民生的各項社會事業作為工作和投入的重點,竭力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科技、教育和醫療環境,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自治縣成立五十年來,石林先後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藝術教育先進縣”、“全國‘兩基’先進縣”、“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縣”等國家級榮譽,連續多年保持了“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科技先進縣”和“省甲級衛生縣城”的殊榮。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創新
自治縣成立五十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對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重點,狠抓落實,不斷創新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縣“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近年來,石林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學合理的投入機制、督查機制和考評激勵機制,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了對各鄉(鎮)、各部門的目標考核和獎勵。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覈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革命傳統、“五愛”、“四有”、“改陋習、樹新風”和“三講一樹”學習文宣教育活動;在全縣各行各業和農村廣泛開展“文明行業”、“青少年維權崗”、“青年文明村寨”、“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崗”和“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得了明顯的創建效果。截止2005年底,全縣已有届期內省級文明單位(村)18個、市級文明單位(村)54個、縣級文明單位(村)215個;全縣農村“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覆蓋面已達90%以上,67%的農戶掛上了星牌。
投資2000萬元的石林幼稚教育集團開工建設
教育事業桃李滿枝
“國運興衰,系於教育”。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畧位置,舉全縣之力發展教育事業。在“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良好氛圍中,教育事業出現了質和量的巨大飛躍:全縣中小學在校學生由1956年的12470人發展到2005年的38000餘人,教師由1956年的317人發展到2005年的2422人,小學入學率由1956年的49.4%提高到2005年的100%;1997年實現了“普九”,先後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兩基’先進縣”、“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縣”,確定為全國農村學校課外活動課題藝術教育實驗縣、全國首批38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獲得了全省教育收費示範縣、首批教育先進縣,市級年度教育工作目標考核一等獎等數十項榮譽,成為昆明市民族教育的品牌,在全省有一定影響力、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品牌。
2005年被確定為昆明市首批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縣以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一個確保、兩個放開、三項改革、四個目標”的改革思路,相繼組建了石林高中教育集團和石林幼稚教育集團,全面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以校長公推公選為主要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形成了“幼稚教育奠基早,基礎教育基礎牢,高中教育出口大,職業教育創新路,成人教育譜新篇,各類教育均衡、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解放前,彝鄉各族人民大多靠求神問卜、燒香拜佛或民間草藥治療疾病,遇到麻疹、天花、霍亂、傷寒等疾病流行,只能聽天由命,束手無策。1949年,全縣人均壽命僅為32歲。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衛生事業全面、協調、迅猛發展。到2005年,全縣基本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有各類衛生機构39個,醫院床位629張,衛生專業人員544人;村衛生所91個,鄉村醫生188人;全縣每千人擁有床位2.1張,每千人擁有衛生科技人員1.9人,全縣孕產婦保健覆蓋率達99.38%,人均壽命達到了74歲,人民群眾的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昆醫附二院石林天奇醫院,為彝鄉各族群眾提供了一流的就醫環境
近年來,石林緊緊圍繞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中心工作,以解决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突破口,不斷改革創新衛生投融資體制和市場機制,不斷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加强對醫療市場的綜合調控,全面推行公共衛生機構等醫療服務要素許可准入制度,確保人民群眾得到公平、及時、值得信賴的基本醫療服務。2005年6月,石林引進企業資本,建成了在全省各縣市區同類醫療機構中堪稱一流的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石林天奇醫院,彝鄉各族群眾享受到了設備先進、醫技精湛、價格低廉,在中心都市才有的優質醫療資源。
“十一五”期間,石林將努力構築適應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新型衛生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讓人民群眾享有與小康生活水准相適應、品質優良、費用低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科技推廣成績裴然
石林歷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關心、支持科技工作,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強化農村科技培訓,提高全民科技貭素和科技普及率。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的先導和支撐作用,相繼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科技專案,有效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石林縣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連續多年保持了“全國科普示範縣”和“全國科技先進縣”的殊榮。
在全社會營造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文宣科學思想、提倡科學方法的氛圍中,石林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現時,全縣在編職工中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3673名,主要分佈於教育、工程、衛生、農業、經濟、會計、檔案、新聞、文博、出版、圖書、工藝、播音、藝術、律師、統計、公證等部門。自1993年農村實用技術函授大學在石林創辦以來,至今已開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00多個,培養了12867名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管理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1995年,石林首次開展農民科技升等工作,至今已評定了五届,2783名農民取得了農作、農經、農機、園藝、養殖、烟草、建築、加工、水電、刺繡、理髮等13個專業的技術職稱。這支龐大的鄉土科技人才隊伍已成為石林“科技興縣”的重要主力軍和普及科學技術的帶頭人。
未來五年,石林將以建設創新型社會為目標,進一步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科技貭素和科技普及率,圍繞優勢產業,組織實施科技專案,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石林縣域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文化石林魅力無限
自然的石林山石冠天下,文化的石林風情醉國人。石林是中國著名的“歌舞之鄉”、“摔跤之鄉”和“現代民族民間繪畫畫鄉”。早在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石林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迹。勤勞、善良的彝鄉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與石林一樣令世人驚奇感動的阿詩瑪民族文化:長詩《阿詩瑪》是中國少數民族敘事長詩的經典之作,被譯為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多個國家廣泛傳播,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影《阿詩瑪》享譽海內外;舞劇《阿詩瑪》成為中國二十世紀舞蹈經典;《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唱響神州大地,被定為雲南旅遊代表歌曲;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彝族傳統火把節,是中國最具發展潜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上世紀90年代,石林就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和“全國藝術教育先進縣”。
石林歷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開發、扶持和引導。“十五”期間,全縣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建設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初步建成了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現時,全縣有專業文藝演出團體2個,羣衆業餘文藝演出隊700多支,業餘演員12000多人,年均業餘演出2000多場次;以專業演員為主體的景區文化、以退休職工為主體的廣場文化、以組織職工為主體的機關文化、以農民羣衆為主的鄉村文化,已成為彝鄉石林一道靚麗的風景。
2005年,石林被列為全省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十個重點縣和昆明市文化產業發展試點縣之一,當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已占全縣GDP的6.23%。“十一五”期間,石林將依託旅遊優勢,挖掘以阿詩瑪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阿詩瑪和石林國際火把節兩大國際性文化品牌,全面繁榮民族文化事業,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石林縣域經濟的發展。
勞務市場為就業鋪路搭橋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各族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1956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60多元。2005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均薪水11571元,是1957年的36.2倍,年均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9元,年均增長15%。
經過50年發展,石林的社會保障事業由單一的社會性救災濟貧、優撫安置、供養五保戶,逐步擴大到城鎮職工、居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多策並舉、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2005年,全縣有192780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5042名城鎮居民參加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89個組織的367人參加了失業保險;1899人領取了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12768名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十一五”期間,石林縣委、縣政府將全面加大對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積極創造就業崗位,不斷擴大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險在農村的覆蓋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加大扶貧攻堅的投入力度,基本解决農村1.2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鞏固和提高2.4萬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準;不斷完善應急救援機制,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切實保障灾民和救濟對象的基本生活權益,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