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熱烈慶祝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專題

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系列報導之九

作者:  來源:縣新聞中心  發佈時間:2006-12-15

特色石林:富民興縣建小康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作為解决“三農”問題的根本,不斷加大投入,夯實發展基礎,改善生產條件;不斷出臺扶持政策和獎勵辦法,引導農民調整結構增效益,擴大規模出特色,依靠科技創品牌,依託龍頭闖市場。糧食產量連續16年邁上新臺階;烤煙生產不斷提質增效,成為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主要支柱產業;以羊產業為主的傳統畜牧業迅速發展,成為繼旅遊、烤烟之後的又一大支柱產業;甜柿、油桃等名特優新產品走俏市場,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水利建設在喀斯特“禁區”上不斷創造出新的奇迹,全縣水利化程度提高到了2005年末的60%。
農業生產增產增效
“食為政先”,“農為邦本”。紅土地上50年辛勤耕耘,彝鄉農業發展突飛猛進。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9.14億元,是1956年的51.3倍。特別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穩糧、保烟、興牧、促果、攻菜、增林”的發展思路,政策上傾斜,資金上扶持,品種上引導,科技上示範,大力引進優良品種,推廣普及新技術,大面積推廣種植優質水稻、水果,無公害蔬菜,優質甜脆食用玉米,發展訂單農業和綠色產業,農民增收亮點頻現。
胚胎移殖圭山山羊
上世紀50年代,石林農業部門就建立了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因地制宜試驗示範,推廣優良品種及栽培管理科技。改革開放以來,彝鄉農業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培育成功了省內外知名的路單系列玉米新品種。作物新品種、新化肥、新農藥,水稻旱育稀植、蜂巢式、生物多樣性栽培,玉米“118工程”高產綜合配套,小麥分墒條播、小墒撒播、地膜覆蓋,蠶豆分墒、開溝“三蓋”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預測預報及防治等農業新產品、新技術迅速推廣應用,糧食產量、品質不斷提高。2005年,全縣糧食總產達11822.9噸,連續十六年邁上新臺階,創歷史最高產量,是1956年46720噸的2.6倍;農民人均佔有糧食576.2千克,是1956年173.5公斤的3.3倍;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的平均單產分別達573.3千克、460千克、200千克、186.6千克,分別比1956年增長了2.04倍、3.8倍、2.8倍、2.9倍。
畜牧業是石林的傳統產業,但解放以前一直靠天養畜,無人抓,無人管。改革開放以來,石林以國家首批奶山羊基地縣、省級活豬生產基地縣及國家無規定動物疫區建設為契機,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獸醫防疫體系,用胚胎移植、高床廄養等先進科技改造傳統畜牧業,全縣畜禽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培育和扶持了神農PIC、萬家歡農業科技生態園、夢達爾農牧林開發公司、生龍生態農業科技園、石林朋成畜產品開發公司、恒晟乳製品廠、洪源畜產品加工行銷公司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和畜禽產品加工行銷企業,初步建立起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了千家萬戶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截止2005年末,已建成種草養羊綜示區1個,高床奶山羊飼養社區1個、飼養示範村4個、廄養示範戶300戶;生豬存欄163196頭,出欄190416頭,出欄率124.6%;羊存欄166649只,出欄164443只,出欄率104.7%;大牲畜存欄71964頭,出欄9209頭;家禽存欄727937只,出欄697536只,出欄率156.9%。肉類總產21613.6噸,奶產量9278.1噸,禽蛋產量1153.5噸。畜牧業產值2.96億元,為1956年的140倍。
近年來,石林通過引進葡萄、蘋果、甜柿、油桃、紅梨、甜脆玉米等名、特、優、稀、新品種,發展蔬菜訂單生產品種20餘個,擁有了一批以旅遊觀光和外銷為主的果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至2005年底,在全縣的水果生產企業中,已有1家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3家通過綠色產品認證,5家通過有機產品認證;認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5萬畝,認證產品2個,建成“無公害生產植保示範村”1個。全縣水果面積28149畝,產量10477.9噸,實現產值1950.1萬元;蔬菜面積5.7萬畝,總產量6689.54萬公斤,產值8476萬元。果蔬規模、品種、質量和經濟效益均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近年來進一步加大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了《關於扶持發展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决定》。龍頭企業迅猛發展,現時,全縣已有縣級龍頭企業23個,市級龍頭企14個,省級扶持龍頭企業2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11個,會員4860戶,覆蓋了全縣50%以上的專業型農戶;省列生態村1個,市列生態村2個;種植基地面積2.3萬畝,年產量2.3萬噸;規模養殖2.3萬頭(只);每年行銷農產品5.8萬噸,產值9994萬元,帶動5.6萬戶農民年戶均增收120-6000元。
烤烟支柱產業是彝鄉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
石林是捲煙優質原料“紅花大金元”的故鄉,烤烟以其特有的品質、鮮明的色澤、醇和的香味,在國內享有盛譽,是全國41個烤烟基地縣之一和全省烤煙生產重點縣。石林農業的優勢在烤烟、烤烟的優勢在優質、優質的關鍵在科技、科技的主體在煙農,50年來,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烤烟穩縣”作為富民興縣的戰略目標之一,長期致力於科技興烟,創烤烟優質品牌。烤煙生產從過去的廣種薄收、粗放經營轉變為“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狠抓基礎、強化服務”,在“優、早、熟、肥、管、烤”和穩定政策的基礎上加大烤烟合理規劃,品種種純、數量種够、質量種好、效益提高,走烤煙生產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將石林烤烟打造成了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產業,每年為縣財政創收30%以上,煙農人均收入從1998年的621元提高到2005年的1279元,在紅土地上鑄就了“金色產業”。先後獲得了全市“烤煙生產收購先進縣”、全省“烤煙生產收購先進縣”、國家“烤煙生產收購先進縣”等榮譽。
在烤煙生產各個環節中,石林全面推廣漂浮育苗、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烟地輪作、規範整地理墒、科學防治病蟲害、適時采烤等新技術;大辦省、市、縣、鄉鎮、村各級優烟模範;通過人工防雹等措施,有效防止冰雹灾害;加大投入建設烟水工程、小水窖配套工程等設施,改善烤煙生產條件;對全縣烤房進行大規模改造,新建烤棚群、標準化普通式烤房,提高煙農科學烘烤水准。有效促進了烤煙生產持續發展。
在烤烟收購環節中,始終堅持標準收購、契约收購,全面推行IC卡等收購管理新模式,將全縣54個收購點逐步壓縮為31個,實行“入戶預檢分級,統一包裝,約時定點,集中運輸,密碼收購,承諾服務”,有效解決了煙農賣烟難問題,實現了政府、企業、煙農“三滿意”。
捲煙銷售環節中,取消了運行多年的批發零售網點行銷管道,全面建立了“電話訂貨、物流配送、電子結算”三個百分百的銷售網路體系。2005年4月,縣烟草公司代表昆明市順利通過了國家局捲煙網建聯動達標考評驗收,取得全國第一的成績。
“十一五”期間,石林將主動參與國際烟草市場競爭,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大公司合作,穩步建立出口導向型烤烟合作項目和基地,以創品牌和建基地來鞏固烤烟支柱產業地位,確保石林烤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黑龍潭水庫,彝鄉各族群眾飲水灌溉的命脈
水利建設挑戰“禁區”
石林地處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區,“下雨到處冒、雨停無水喝”,山區缺水問題十分嚴重,人畜飲水十分困難。解放前,彝族羣衆披星戴月、人背馬馱取水用水,生活十分艱難。自治縣成立50年來,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强岩溶地貌水利“禁區”上勇於實踐,不斷探索,創造了江河引水、泉水開發利用、中小型水庫建造、梯級提水、山區人畜飲水、農用灌溉等一個個水利奇迹,彝鄉紅土地上形成了壩塘水庫星羅棋佈,引水溝渠縱橫交錯的水利網絡,有效調節著全縣分佈極不均衡的水資源。
現時,全縣境內已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6座,小(二)型水庫79座,小壩塘135個,水池7429個,總庫容量9923萬立方米;建有各種輸水筦道1789.49公里,引水溝渠近200公里,灌溉溝渠35條近500公里,人畜飲水和水澆地工程265件,有效灌溉面積347400畝,水澆地209741畝,全縣水利化程度達到了60%,為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3年,石林建成了第一個自來水廠,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石林飲水困難群眾多達7萬餘人,超過全縣總人口的40%。滴水貴如油,缺水問題仍然嚴重影響著農村的生產生活,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1985年至1988年,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支持下,石林因地制宜投資500多萬元,建成了“圭山供水”工程,安裝筦道104.34公里,一舉解决了圭山地區畝竹箐、圭山、維則三鄉35個村2萬多羣衆、1.5萬餘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開創了石林岩溶地區解决人畜飲水難題的新局面。近20年來,石林又相繼建成了路美邑、西街口、北大村、板橋等10餘件供水工程和第二自來水廠,有效解決了廣大農村人民群眾和大牲畜的飲水問題。通過實施“大地之愛、母親水窖”等項目,解决了近萬名農村貧困羣衆的飲水困難。現時,全縣已有20餘萬城鄉居民用上了潔淨衛生的自來水,占全縣總人口的90%。
“十一五”期間,石林將啟動防洪保障體系、水資源開發、農村水利建設、綜合利用水資源等七大工程,使全縣水利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