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熱烈慶祝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專題

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系列報導之十

作者:  來源:縣新聞中心  發佈時間:2006-12-15

宜居石林:彝鄉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園
1956年以前,石林還沒有一盞電燈,照明靠油燈松明,取暖靠柴禾火塘;殘破不堪的縣城不過幾千人口,用不了一頓飯的功夫,就能把整個縣城繞上一圈;沒有一輛客、貨汽車,上昆明要走幾十裏的山路到宜良坐小火車,縣內出行能坐上牛車馬車,就是一件很榮耀的事了。50年添磚加瓦建設家園,彝鄉紅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387個自然村村村通電,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縣城建成區面積已由自治縣成立時的0.3平方公里新增到4.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已達23%;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783公里,有客車792輛、貨車1723輛,形成了公路、鐵路,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縱橫連貫、四通八達、密佈全境的現代道路交通運輸網絡;日新月异的通訊科技,已經把昔日閉塞的彝鄉和外面的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日新月异的都市面貌
園林城市畫中游
鹿阜鎮是石林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四山環繞,二水縈回,前揖紫玉,後枕鹿阜,左繞巴江,右控獅嶺”的美譽,環境優美,風光秀麗。石林的城市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1984年開始作縣城城市規劃,陸續建設了縣電影院、縣人民政府辦公樓、阿詩瑪街心花園、阿詩瑪糧油塔樓、兒童樂園、興東樓單元住宅樓等建築。1992年以後,縣委、縣政府加大投入,先後建設了烟草塔樓、阿詩瑪東路、阿詩瑪電影院,石林中路、石林南路,開發建設了雙龍小街、雙龍集貿市場。2002年以來,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東城區,建成了垃圾填埋處理場、巴江帶狀公園、雙龍廣場等一大批公益性設施,都市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佈局趨於合理。
今年以來,縣委、縣政府以“發展大旅遊,實現大跨越”為目標,進一步加大了都市環境整治、拆遷改造和建設力度,全面取締了載客三輪摩托,開設了6條公交線路,投放了60輛計程車,合理設置了公交車網站和計程車泊位;相繼完成了駕駛員城、蓮花池、昆河公路進城入口等片區的拆遷改造還綠工程,新增都市園林近6萬平方米;修繕改造了阿詩瑪東路、石林南路、阿詩瑪南路、阿詩瑪西路等市政道路,在車流量較大的主要街道、交叉路口設定了14組交通信號燈和人行橫道燈;對密佈城市上空的各種電纜電線全部進行了入地改造;全面加快了鹿阜古鎮、東城區二期、巴江儷島、阿詩瑪景觀大道等一大批重點工程的建設進度;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大量運用彝族建築符號、民族民間繪畫精品圖案對縣城、石林鎮主要街道和巴江沿岸臨街建築物進行了街景風貌改造,為縣城和石林鎮量身定制了一套以“阿詩瑪”為主題的民族文化盛裝。到目前為止,縣城綠地總面積已達98.02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27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92平方米,綠地率達24%,綠化率達26%。一個環境整潔,出行便捷、功能齊全、民族文化特色濃郁的園林旅遊城市以全新的容顏展現在了中外遊客的眼前,“遠方的客人難以留下來”這一困擾了石林旅遊多年的難題正在破解。據有關部門統計,自今年下半年以來,石林賓館飯店的平均入住率同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達到了85%以上。
未來五年,石林將以列為雲南省縣城建設試點縣為契機,按照“一路三區”、“一河三片”現代化都市發展戰略,以點帶面做好巴江污染治理二期工程、鹿阜古鎮改造開發、生態工業集中區等重點工程項目,突出地方特色,高起點、高標準、大手筆謀劃都市發展。到2010年,石林的都市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4平方公里,都市人口將達10萬,綠地率將達到40%,全縣城市化率將達40%,成為民族和旅遊特色濃郁的生態旅遊都市,集商貿、旅遊、民族文化、交通為一體的區域性中心,全國民族自治縣中最好的都市之一。
即將完工的鹿平公路一期工程
崎嶇山路變通途

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林境內只有324和326兩條過境公路,全長不過79公里,且均為泥結碎石路面。縣內羣衆出行靠騎馬走路,貨運靠人力背負和畜力運載。到1956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公路通車里程也僅為160公里,客、貨汽車仍然一片空白,分散在全縣民間的一百多輛馬車,就是那個時候最得力的運輸工具。
1957年9月,縣工業交通局成立,省供銷合作社將一輛雪佛蘭牌貨車連同駕駛員一併調給路南縣供銷合作社,彝鄉紅土地上才開始有了第一輛汽車。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的交通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1998年12月30日,南昆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石林沒有火車的歷史,圓了彝鄉盼望了幾代人的鐵路夢。特別是“十五”期間,石林傾全力配合省、市交通部門,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黃金網絡”:2004年,全長78公里的昆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石林至省城昆明的里程縮短了30公里,只需50分鐘就能直達省城,為彝鄉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5年,九石阿旅遊專線建成通車,為石林山區民族聚居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2006年,西石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石蒙高速公路即將開工建設,進一步奠定了石林的交通樞紐地位,區位優勢更加明顯。2005年開工,投資3200多萬元的鹿平公路建設改造工程,打通了石林的南大門通道,從根本上解决了公路沿線鹿阜、板橋、大可三個鄉鎮近五萬羣衆的出行難問題,將對三個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另據統計,50年來,縣交通部門已累計投入資金6.33億元,建設改造鄉村公路224條671.1公里,新建改造瀝青、水泥路65.4公里,實現了鄉鄉通瀝青路,村村通公路的交通之夢。

截止2005年,全縣境內等級公路通車里程已達783公里,是1956年的4.9倍,年平均增長3.3%;有客車792輛,是1978年的88倍,客運量173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761萬人公里;有貨車1723輛,是1978年的32.5倍,貨運量145萬噸,貨運周轉量11743萬噸公里;有道路運輸戶2075戶,從業人員6002人;有各類運輸耕耘機1171輛;全縣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3公里,每萬人有公路26.2公里,形成了昆石、西石和南昆鐵路“兩高一鐵過境”,九石阿旅遊專線串境,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縱橫連貫、四通八達、密佈全境的現代道路交通運輸網絡。

溫暖光明亮彝鄉
解放前,石林各族群眾照明靠松明火把,做飯取暖靠柴禾,糧食加工靠推磨。1956年,石林在東海子村建起了第一個12千瓦的水電站,在縣城董家巷裝配了一臺24千瓦汽油發電機火電站,供縣城機關、醫院、學校使用。從此,彝鄉告別了刀耕火種的時代,有了電燈電話。1969年,接通宜良——路南35千伏輸電線路,建成35千伏路美邑變電站,石林電力供應併入昆明電網,到1988年,先後建成大屯、月湖、圭山三座35千伏變電站,全縣387個自然村已村村通電。
1999年,石林開始全面實施歷時三年的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和農電體制改革“兩改一同價”民心工程。到2001年,累計投入資金5600多萬元,對全縣農村35千伏以下電網進行了全部更新改造,完成一戶一表58267戶,覆蓋面達到100%。改造後,農村供電可靠率提高到99.4%,電壓合格率達到90%以上,平均線損由40%降到12%以內,平均電價由每千瓦時1.2元下降到0.65元,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用電負擔800萬元,農民羣衆爭相稱頌“兩改一同價”為“德政工程”,感謝黨和政府辦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工程驗收後,石林縣被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電力公司授予“全國第一批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工作先進縣”稱號。


完善的供電設備
與農網改造同步,縣電力公司又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石林電力調度自動化大樓,按片區成立了鹿阜、板橋、圭山、北大村4個供電所,對農村用電實行規範的“三公開”、“四到戶”、“五統一”管理,徹底打破了“層層轉包”、“層層加價”的舊農電管理體制,讓羣衆真正用上了明白電、放心電。
2003年,縣電力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組建了石林供電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石林又啟動了縣城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到今年4月,共投資1448.49萬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30.43千米;新增更換高耗能變壓器31臺;完成400伏新建(改造)線路16.64千米;配套改造城區一戶一表2176戶,石林景區、東城區和縣城主要街道電網全部入地,有效改善了城區面貌、提升了景區景觀質量。城鄉電網改造後,石林的年供電量達到了1.37億千瓦時,比改造前新增了一倍多,為彝鄉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十一五”期間,供電部門計畫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用於對現有電力設施的大修、綜合自動化技改、設備更新和反事故措施等項目,不斷提高設備科技裝備水准,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優化主網結構,打造責任電網、和諧電網,為石林跨越式發展提供强有力的電力基礎設施保障。
資訊通信大跨越
1956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僅有市內電話61部,農村電話56部。2005年底,固定電話用戶已達22000戶,是1956年的188倍;小靈通用戶3600戶,寬頻用戶1200多戶;移動通信在網用戶79516戶。
1956年,自治縣有了廣播站,1970年,有了電視機,到2005年底,全縣已有衛星電視接收站140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8%,廣播人口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達25000多戶。2006年7月18日,石林人民廣播電臺正式恢復播出,發射功率300W,頻率103.8兆赫,覆蓋全縣大部分地區。
彝鄉各族人民在日新月异的通訊科技發展浪潮中,拉近了同世界的距離,享受著現代文明的美好生活。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