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熱烈慶祝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專題

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作者:  來源:縣新聞中心  發佈時間:2006-12-15

以旅哺農建設“五新十有”新農村
改革開放以來,在旅遊、烤烟和畜牧支柱產業的帶動下,石林的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農民生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但石林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半山區農業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8.5%,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整體文化貭素不高,農民增收依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最大困難。“十一五”期間,石林縣委、縣政府將在確保現有支農資金投入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於生態美縣建設,著力建立以旅哺農、以農促旅、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讓廣大農村共亯改革和旅遊發展的成果。
齊心為農打基礎
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石林全縣人民的小康。近年來,石林各涉農部門情系農村,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圍繞“三農”加大投入,不斷開拓創新,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闖出了很多新路。
2003年,石林縣被列為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縣,在項目建設中,縣財政局築巢引鳳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用公開招投標管道選擇有經濟實力和積極性較高的企業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共引進民間資金1238.52萬元,使兩年項目總投資由原計畫的1088萬元滾積到了2486萬元,多籌資1398萬元。同時,打破孤立的專案開發格局,綜合扶貧、水利、科技、信貸等部門集中投入到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的資金1012萬元,建成沼氣池268口,建成了石林縣第一個玻璃鋼新型沼氣示範村;使3872人次農民接受了科學養羊技術培訓,全縣近15萬只羊得到了有效的疫病防治;解决了1500多人的生產和5000多羊只的牧草用水問題,項目區農戶每年可獲得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1500元左右。取得了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農業綜合開發成為彝鄉紅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民心工程和富民工程之一。
縣國土資源局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立項,多管道籌集資金3400多萬元,完成了70多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累計開發整理地塊面積2000多公頃,新增耕地540多公頃,20000多獲益農民每年可新增糧食產值2000多萬元,新增經濟淨收入1000萬多元,廣大農民從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成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動力。今年,總投資2900萬元的國家級大可鄉大磨和石林鎮省級和摩站土地整理項目已經啟動,項目兩年完工後,可整理土地1300公頃,新增耕地130公頃。
近20年來,中央、省、市、縣共投入扶貧資金7898萬元,實施農田水利及人畜飲水項目291件,道路、通訊和電改項目115件,農村能源建設項目24件,文化衛生設施建設項目100件,茅草房改造惠及840戶貧困戶。2005年,全縣貧困人口由1986年的80800人减至11925人,貧困人口總量遞減了85.2%,把黨的關懷送進了千家萬戶。
“五新十有”繪藍圖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在廣泛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縣域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建設,結合石林實際,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新”、“五好”、“十有”目標。從全縣來講,實現“五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宣導新風尚、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村管理形成新機制。從村組來講,實現“五好”:選好貼心羣衆的好班代、建好熱心為羣衆辦事的好班子、選准幫助羣衆增產增收的好路子、建立管理民主的好機制、營造民主和諧的好環境。從農戶來講,實現“十有”:每戶至少有一項增收致富的門路,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或種植養殖加工能手,有一名以上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力,有一棟富有特色、庭院美化的住宅,有一個衛生廁所,有一個沼氣池或環保型灶具或節能省柴灶,有一部電話;有一輛交通工具,有義務教育和新型合作醫療保障,有一個團結和睦守法的家庭。

圍繞這一目標,“十一五”期間,石林將每年確定一批試點村集中扶持,重點推進,典型示範,逐步推開,分步實施農村道路硬化、有線電視村村通、能源替代、生態環境建設、農民貭素培訓等七項重點工程;重點抓好建設發展規劃、農民增收、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事業、農村綜合改革、農民教育培訓、基層政權建設等八個方面的工作;每年實施2000戶“一池三改”建設工程。到2010年,扶持發展縣級龍頭企業50個、市級龍頭企業10個、省級龍頭企業5個,培育農業專業協會20個;縣內轉移和縣外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各1萬人,使農民非農收入達到50%以上;建成5到8個旅遊商品、畜產品、糧食等專業市場,100個農村便民小量販店;每個行政村建成一個文化室和達標衛生室,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縣農村並逐步提高統籌標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自然村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60%以上;公交車開到大部分重點村;徹底解决農村1.9萬人的飲用水困難和4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一批城郊型農村融入城鎮,成為城鎮社區;25%左右條件較好的村發展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小康示範村;大多數村取得明顯成效,有實質性進展,農民純收入達到4500元。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05年的基礎上年均遞增8%,達到6600元,與石林現代化城市建設同步,廣大農村初步呈現出環境優美、和諧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

試點先行出特色
為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措施科學合理、切合實際,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縣委、縣人民政府多次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專題調研,在全面聽取相關部門和全縣88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委會、34個村民小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出臺了《石林彝族自治縣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石林彝族自治縣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方案》。4個市列試點村,在市級財政每村補助10萬元的基礎上,縣級財政每村再補助10萬元;縣列5個縣級試點村,在市級財政每村補助5萬元的基礎上,縣級財政每村再補助15萬元;鄉(鎮)列8個試點村,縣級財政每村補助5萬元,各鄉(鎮)財政再給予適當配套補助。
現時,9個市、縣級試點均已因地制宜,科學製定了新農村規劃,各項建設正按計畫穩步快速推進,以“四清”“四化”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4個市級試點村中,鹿阜鎮小樂臺舊村正在新建2個村內公廁,改造2個垃圾池,修繕改造村裡的文化場所和設施;板橋鎮小疊水村已栽下鄉土樹種3000多株,46戶“一池三改”已投入使用並開設了“農家樂”試點,已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4戶,全部採用石板鋪設的村內道路已基本完工;長湖鎮阿著底村已繪製完成民風民俗壁畫70幅,23戶“一池三改”正在施工,水利基礎設施正在改造;石林鎮小箐村民居特色化改造項目和村內排污溝修繕改造已進入施工階段。小疊水村村長範成科說:“今年列入市級試點以來,全村46戶全部報名‘一池三改’和安裝太陽能,每戶需要投入近5000元,政府補助4000元,每戶村民自己出資不到1000元就用上了沼氣和太陽能熱水器,再也用不著上山砍柴了”。
在5個縣級試點中,鹿阜鎮大昌樂村全長3500米的村內主幹道硬化工程已全面進入施工階段;西街口鎮西街口村新建的簡易垃圾填埋場已完工並投入使用,450米長的村內道路硬化及排污溝建設已經完成,正在著手建蓋2個村內公廁;路美邑鎮堡子村計畫建蓋的4個村內公廁、2個垃圾池和600米村內道路修繕等項目正在施工;大可鄉大可村1100米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已經完工,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建設項目正在施工;圭山鎮矣維哨村680米村內排污溝改造正在施工,90戶“一池三改”已經開工建設。
在8個鄉鎮級試點村,村民的積極性同樣十分高漲。板橋鎮黃家莊村在縣級補助5萬元的基礎上,已自籌資金16萬元,進行了村內環境綠化,建起了科技文化館,修建了水泥路,照壁牌坊、村內公廁和園林式的村民休閒活動場所,正在進一步完善設施,準備發展鄉村休閒旅遊。
在單列的新農村重點建設項目中,投資300萬元的板橋鎮矣馬伴人飲工程已經正式通水,3200多羣衆徹底告別了年年春季靠政府派車送水保人飲的歷史,喝上了潔淨衛生的自來水;投資100萬元的大可鄉中龍人飲工程正在進行施工建設,近日可完工通水;縣級補助450萬元實施的5000畝甜柿推廣種植、2000畝紅梨高接換種項目已經接近尾聲;縣級安排200萬元配套資金實施的2500戶“一池三改”國債項目已經進入施工掃尾階段;縣級安排配套經費60萬元實施的13個村道路硬化建設項目大部分已經完成;每個補助2萬元新建的30個村級規範化衛生所大部分可於年底前竣工驗收;投資150萬元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完成近90千米的光纜骨幹架設,15個村委會62個自然村的7000餘戶農民,可望在年底前看上清晰穩定的有線電視節目;投入115萬元的新農村建設培訓計畫已經圓滿結束,經過各類培訓,2131名各級幹部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頭人和骨幹力量。2006年,僅縣級財政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的資金就已達到了1300多萬元,超出了1000萬元承諾的30%。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