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舉辦2010年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宣傳周活動的通知》和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關於舉辦2010年科技活動周活動的通知》及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於2010年5月15日至21日開展以“保護地質遺跡、推進地質旅遊、擴大科普宣傳、普及地質知識”為主題的2010年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宣傳周暨科技活動周——石林地質科普教育活動。
地球的歷史已有46億年, 正像人類歷史被分為不同的朝代一樣, 地質學家也將地球的歷史划分為不同的時代。分別賦予了不同的名稱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公園博物館;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
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石林的形態豐富多樣,由於獨特的地質演化,時代不同的石林地貌同時出露,成片分布於各種地形。
自古以来石林被誉为“天下奇观”,壮观的石灰岩剑锋和石柱不仅是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也是独特的自然景观。置身石林,举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造型,稍换角度,景色又迥然不同,奇峰异石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既有阳刚之美,又有清幽之韵,展现了非凡的自然美。
石林的美不仅仅限于奇峰异石的美,而且还体现在与其他喀斯特地貌成分组合所呈现的整体美。石林或突兀于开阔的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的石林喀斯特画面。
石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林景观的自然和谐给中国园林艺术以深刻影响,许多石景建造的原则,如“立峰”的造型标准为“疲、漏、透、皱”,都是石林景观的写照。石林因此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自然模本,被誉为“造园之源”�
形成石林的石灰岩中,石林旅游有极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包括珊瑚类、腕足类、头足类、筳类等。局部一些岩石几乎完全由生物碎屑组成。可见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石林地区是个多么热闹和充满生机的海底世界。这些化石不仅是地球生命的记录,也是石林沧桑变化的见证。
作為一種特殊而罕見的地貌景觀,石林地貌很早便引起人們的注意,“石林”一詞最早見於公元前300多年詩人屈原的《天問》,文中提到:“安有石林?”
高大的石柱總可以見到一些近水平的橫線,將石柱分成節狀。 從遠處看, 這些橫線可以相互連接, 大體在一個水平面上。 它們是岩石的層理面, 是石灰岩在水中沉積時形成的。
在世界范圍內,除了雲南石林以外,還有一些類似石林的劍狀喀斯特地貌,其中最顯著的有三處,即:1.馬達加斯加的“貝瑪拉哈自然保護區”;2.馬來西亞的“古納 穆魯國家公園”;3.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凱靖德山”。
大理岩是變質岩,一般為白色,因含雜質可呈灰色、綠色、黃色等。粒狀變晶結構或變余結構。塊狀構造。由碳酸岩變質而成。
石灰岩為沉積岩,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一般為灰色或白色,如含雜質較多可呈深色。有致密狀、結晶粒狀、生物碎屑等結構。性脆,遇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