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科普知識 > 自然遺產科普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1-19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准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老第三紀時,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 華北則為亞熱帶帶氣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一窪地地貌。 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 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複雜多樣。 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緯25°40′。 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 這一界線較現今熱帶界線偏北約3~4個緯度,可見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現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 中國東部氣溫和雨量雖是向北漸變,但喀斯特地帶性的差异卻非常明顯。 這是因為受冰期與間冰期氣候的影響,間冰期時中國的氣溫和雨量都較高,有利於喀斯特發育。 而冰期時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發育。 但越往熱帶其影響越小。 在熱帶峰林區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斷續發育的條件,而從華中向東北則影響越來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類型發生明顯的變化。 廣大的西北地方,從第三紀以來均處於乾燥氣候條件下,是喀斯特幾乎不發育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