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詩瑪文化 > 民族習俗

石林撒尼人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1-09-22

在彩雲之南,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她的名字叫石林;在彩雲之南,有一個神奇的族群,她的名字叫彝族撒尼人;在彩雲之南,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她的名字啊《阿詩瑪和阿黑》。石林是撒尼人的故鄉,阿詩瑪和阿黑是撒尼人的精神象徵。撒尼姑娘們說:“我們都是阿詩瑪。”撒尼小伙子說:“我說都是阿黑。”

撒尼人是一個造徙的民族,歷代先民一直在尋找夢中的“阿着底”: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春意盎然,山花爛漫;綠樹成蔭,水清見底;牛羊成群,滿山遍野;人人幸福,怡然自樂……石林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撒尼人的尋找中的“阿着底”。石林景區形態各異的石峰,似人像物,惟妙惟肖,整體又像大盆景,是喀斯特地貌的精華,石林景觀之美難以用語言描寫,因而被譽為“上帝的盆景”、“天下每奇觀”,等等。

撒尼人是一個善於創造的民族,一直在塑造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蒙落部文化”到“路南彝族撒尼文化”,再到“石林阿詩碼文化”,創新一直沒有停止;《美麗的彩虹》、《竹葉常青》、《逃到甜密的地方去》和《阿詩瑪》四大愛情長詩,唱出了撒尼人心靈深處的歌;山文化、火文化、石文化、畢摩文化深刻地揭示了撒尼人農耕文化的內涵;悲劇意識、理想模式、智慧人生、開放心靈則是撒尼文化的特徵。撒尼人的內心深處對理想、對精神、對人格有着堅定的追求,這不公使撒尼人的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更讓這種精神、動力、理想、信念成為撒尼人生活的支柱,盡管艱難但不失理想,盡管挫折但不失追求,盡管困難但不失樂觀,在深沉的悲劇意識之中,保待平靜的心態:在開放的心靈中,保持獨立的人格。這一切,不管在哪一時代和哪一環境中,對一個民族來說,都是到關重要的,都關系到民族的成敗和榮辱。

世界在變化,時代在發展,撒尼人現處於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從傳統文明走向現代文明、從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文化的階段。撒尼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陣痛。面對空前的經濟社會變化,撒尼彝區經濟建設先天不足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傳統文化消失速度越來越快。而我們知道,一個失去民族文化和喪失歷史記憶的民族將永遠失去心靈家園;一個缺乏文化自覺的民族將會丟失尊嚴和榮譽。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矛盾擺在了我們這一代面前,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現代石林,擺在了政府和人民的面前。受石林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們主編了這部大型畫冊。盡管我們試圖把撒尼人的地域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古今輝煌,林林總總地在此書中表現,但幅度於部分歷史文化的消失和篇篇的限制,最終產還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遺憾,望讀者風諒。

我們做了一件事,記錄一個族群的文明,記錄一個族群的精神神,一個族群的歷史,一個族群的發展。是為序。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尼”,漢族稱他為“撒尼”,彝族其他支系稱他為“撒尼潑”。舊時的漢文史料和大民族主義者稱他為“倮倮”,在撒尼人看來“倮倮”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稱謂,因而拒絕、反對“倮倮”這一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民族識別,確認撒尼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是彝放牧一個支系,因而被統稱為彝族。

稱謂與分布


濃眉大眼的撒尼男青年


眉清目秀的撒尼女青年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雲南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宜良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蝗瀘西縣、彌勒縣,曲靖市的陸良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縣。撒尼人雖然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市、州、縣,但撒尼人居住的區域是一個若干市、州、縣的結合部。除丘北縣撒尼人居住在老圭山的東面,彌勒縣的撒尼人居住在老圭山的南面,石林縣的撒尼人居住在才老圭山的西面和北面,宜良縣和陸良縣的撒尼人緊領石林縣北部的撒尼彝區。石林彝族自治縣是撒尼為最為集中的地方。瀘西、彌勒、宜良的部分撒尼村寨是從石林縣遷徙過去的。如瀘西、彌勒、宜良都有叫“糯邑”的撒尼村寨,他們都是從石林“糯邑”村搬過去的,遷到新居后,仍然沿用了原遷地的村名。丘北的撒尼人大部分是從石林地區遷徙過去的。在歷年的人口普查中,撒尼人員均以彝族的族別進行統計,因而現在沒有准確統計出撒尼人口數。據初步估計,石林縣撒尼人口6萬多,瀘西縣1萬多,宜良縣1萬多,陸良縣千余人,丘北縣1萬多,再加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撒尼人,總計10余萬。


充滿幻想的撒尼女童


頂天立地的撒尼中年男女


飽經蒼桑的撒尼老翁

撒尼的人種外貌具有獨特的特徵,哪怕穿戴與漢族相同,但撒尼特有的形象和獨具的內在氣質仍就一目了然。關於撒尼的人種特點,法國學者保祿維亞爾在《撒尼倮倮》一文中有這樣的評述:“撒尼人中等身材,但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不乏高個子,身材挺拔、胸脯發達、肩寬、頭顱較小。撒尼人膚色處於黑白之間的一種茶褐色。漆黑的頭發很少見,絕大多數是淺栗色或金栗色。沒有塌腦門的,雙眼處於同一條線上,眼眶微微下陷,鼻子小但幾乎沒有扁平的,一般都是鷹鈎鼻。當撒尼人行走時,上體微微前傾,呈弓字形,腳步有點沉重……撒尼人的臉上不有任何墮落的痕跡。他們的聰明是明顯的。他們的心地善良、感情細膩。”撒尼人大多又眼皮,男子濃眉大眼、女子目清眉秀。


撒尼彝尼腹心地帶 ——圭山

語言文字

撒尼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撒尼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語東南部方言。彝語有六大方言,彼此之間無法通話。與撒尼彝語同屬一個方言的有阿細語、阿哲語、阿扎語等。學術界把彝語東南部方言內的撒尼語、阿細語、阿哲語、阿扎語之間的關系確定為土語關系。我們認為撒尼語與阿細語等不應該屬土語關系,而是次方言關系。因為土語之間應能通話,但是撒尼語與阿細語、阿哲語、阿扎語之間則無法通話,再則撒尼語內部還存在一定的土語關系。撒尼語內部雖然互能通話,但在不同的區域內存在微略的差異。老圭山周圍的石林縣圭山鄉、尾則鄉、畝竹箐鄉及瀘西縣、彌勒縣的撒尼人操一種土語,石林風景名勝區周圍的石林鎮、北大村鄉、西街口鄉以及宜良縣、陸良縣的撒尼人操一種土語,石林縣路美邑鄉路路美邑村的撒尼人操一種土語,丘北縣的撒尼人操一種土語。可見撒尼彝語內存在着4種土語,其中圭山土語和石林土語差異較小,只是在相同的聲母下,韻母開口度大小不同而已。丘北土語與圭山土語和石林土語比較接近,只是相同的聲、韻母下發音的輕重和聲調的變化。路美邑土語與其他土語差異較大,相當一部分詞諜與其他土語不一樣,不過與其他土語的交流時不存在大的障礙。


世界上第一部彝文和法文對照的《法羅詞典》


世界上第一部鉛字印刷彝文本《問答書》

撒尼彝語的特點是聲母比較發達,共有40個。與其他方言的聲母系統相比,數量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撒尼彝語聲母均為單輔音,比其他方言少了鼻冠音和復輔音。撒尼彝語中的t、q 、 dl兩個專聲母是彝語其他方言所沒有的,喉舌聲q、qh也很有特點,這幾個聲母最具有撒尼彝語的語音特徵。撒尼彝語韻母比較單純,共有10個元音。純正的彝語詞匯為單韻母。近代由於受漢語的影響,外來詞中出現了復韻母。在撒尼彝語中元音分松緊。也就是說一個聲母、韻母、聲調相同的聲,由於發音進元音松緊程度不一樣,所表達的詞匯意義也不一樣。撒尼彝語是一種開音節的語言,發音重而響亮,由於受母語的影響,撒尼人講漢語等其他民族語時仍然帶有開音節語的特點,發音偏重且響亮。


彝文手抄本《阿詩瑪》

早期的撒尼語詞匯多為單音節詞。后來隨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用大量的詞匯來表達自然界與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名稱。於是撒尼先民在原有單音詞不達意詞的基礎上,用一定的構詞法則構出許多新的詞匯。撒尼彝語構詞法同屬一個語系的漢語相比,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獨特的一面。在撒尼彝語構詞的聯合式、偏正式、動補式、動賓式、主謂式5種方式中,偏正式與動賓式兩種與漢語構詞法不同。撒尼彝語構詞法的偏聽偏信正式,實為正偏式。即正在前,偏在后。如“公雞”構詞方式為“雞”(正)“公”(偏);“大路”的構詞方式為“路”(正)“大”(偏)。撒尼彝語動賓式構詞法實為賓動式,即賓語在前動詞在后。如“吃飯”構詞順序為“飯”(賓)“吃”(動);“立秋”為“秋”(賓)“立”(動)。撒尼彝語的另一特點是部分詞匯可以重疊,重疊后的詞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形容詞重疊表示程度加深,如“黑”念成“黑黑”后表法“漆黑”。動詞重疊表示疑問,如“吃”說成“吃吃”后表示“吃不吃?”


彝文經書


研讀彝文古籍


浩如煙海的的彝文古籍

撒尼彝語與漢語語法也有所不同,漢語語法為主——謂——賓式,撒尼彝語語法為主——賓——謂式。即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后。如漢語我(主)——吃(謂)——飯(賓),用撒尼語表述為我(主)——飯(賓)——吃(謂)。

撒尼人有古老的文字。這種文字史稱“爨文”、“韙書”、“倮倮文”、“夷字”、“撒尼文”等,現統稱為“彝文”。彝文流傳於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地區。與其他語言一樣,彝文也具有方言或地域性差異,流傳於各地的彝文也不盡相同,可將其分為4種方言或地域,四川大、小涼山為一種風格,貴州及雲南烏蒙彝區為一種風格,雲南哀牢彝區為一種風格,流傳於撒尼彝區的為一種風格,彼此都難讀懂對方的文字。與其他方言的彝文相比,撒尼彝文的特是橫、豎、斜筆畫明顯,無曲線形的筆畫。圓形符號也盡量寫成360度,此外筆畫結構中還有一些三角形符號。

彝族文字歷史悠久,據有關專家研究,彝文產生至遲不晚於兩漢,有專家甚至認為彝文與漢族甲骨文是同時期的產物。至於撒尼彝文的具體產生年代目前尚不清楚。據神話傳說,撒尼彝文是一個叫魯突知那爾的人受神的旨意創造出來的,這個傳說反映的是彝文產生的背景。各地對撒尼文的傳入渠道也有不同的傳說,有的村說是從“舍波村長下巴”處傳來的;有的說從“小村長腳桿”處傳來的;有的又說是從“雨勝村地理先生”處傳來的。這些不同的傳說說明了撒尼彝文傳播渠道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地域性。據調查,與語言土語關系一樣,不同區域的撒尼彝文,彼些間存在着輕微的差異,如圭山海宜村一帶的純粹 文與石林雨布宜一帶的彝文在字形和字義方面就有一定的差異。

撒尼彝文是一種表意性的音綴文字,即一個字表一個音節,表達一種內容。隨詞義的引申和擴大,現在的彝文由原來的一字一義引申或通假為一字表多義。但已被引申了的文字其表意的本質還是沒有改變。彝文造字有象形、指意、變體等三種方法,其中變體造字法是其他民族文字方式中所沒有的,這種造字法充分顯示了彝族先民的才智和創造性。

用彝族文字寫下的歷史文獻級為豐富。有銘刻於碑碣上的的;有寫於摩崖上的;有書寫於木板上的;更多的是寫在紙上並裝訂成冊的古籍文獻。內容涉及宗教、歷史、倫理與教育、天文地理、醫葯、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


圭山霧松

撒尼有的價值觀及精神象徵物

撒尼人是個勤勞、善良的民族,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為人准則。首先我們還是看看其也民族是如何評價撒尼人的:“他們的聰明是直來直去的,不會屈身於生意場上的投機,他們喜愛的是自己的土地。他們沒有高呼‘自由萬歲’,卻充分享受着自由……他們既不驕傲也不嫉妒,既不固執也不誹謗別人。他們能原諒別人的冒犯……這是一群大孩子,按好意和善良的天性行事。每個人都可以同時發博意見,當每個人都發表完意見之后,一般來說,采納的是最有說服力的意見……對於撒尼人,一種輕柔美麗的語調、一個不經意的善意舉動、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在他們純朴的心靈中起作用。”彝族撒尼人以熱情好客著稱以世,無論是熟悉或不熟的人,只要進到家里就以客相待。家里常有客人光顧,周圍會投以羡慕的目光。反之,如果常年沒有客人、沒有朋友反而覺得沒面子。這種文化背景的社會才會產生《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如此熱情洋溢的歌曲。

與其他民族一樣,尊老愛幼是撒尼人的傳統美德,多子多福是撒尼人刻意追求的一種幸福,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會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

撒尼人相互齊心團結,一人有難大家幫忙,因而扔尼人中沒有乞丐和流浪漢。撒尼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要遠遠勝過對物質的追求,內心世界非常豐富。

撒尼人善武,崇拜英雄。舊時崇拜的是戰爭英雄。對運動健將也極為崇拜,對摔跤場上的冠軍特別崇拜,也許過幾年后人們會遺忘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名字,但對多年保持冠軍的勇士,人們會永遠銘記心中,如大力士畢有恆。

撒尼人對精神的強烈追求,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撒尼人的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多種精神象徵物。


撒尼人的心靈家園——老圭山

老圭山

“老圭山”在撒尼彝區的腹心地帶。撒尼彝區為丘嶺地狀的群山,老圭山為群山之冠,海拔最高峰為2601米,南北長數公里,是撒尼彝區最高、最大的山,遠遠看去巍峨雄壯,穩重無比,因而撒尼人將其視為民族象徵,自喻為“圭山的兒女”。


撒尼人的族花——美伊花

美伊花

“美伊”是撒尼彝語音譯,為山茶花的一種。這種花生長於海拔1500米~2000米高的高山上。“美伊花”是撒尼彝區眾多山花中最早盛開的一種,春天來臨,草木泛綠,這種花也盛開了,且艷麗無比。“美伊花”在撒尼彝區是“報春花”。撒尼人除了喜歡“美伊花”的“勤奮”,萬木尚未蘇醒,她就早早地盛開了。撒尼人將其當作“族花”,當作理想之花。父母為自己女兒取名時,喜歡用“美伊花”作乳名。“美伊花”更是撒尼姑娘的心中之花。


撒尼人的族鳥——布谷鳥

布谷鳥

撒尼人將“布谷鳥”視為益鳥,其原因與“美伊花”一親。撒尼人又把布谷鳥喻為春之鳥,布谷鳥一叫示意着春天已臨。可見撒尼人喜歡布谷鳥的原因還是在於她的“勤奮”。布谷鳥雖不是圖騰物,但在撒尼彝區是嚴禁捕殺的。


撒尼青年的偶像劇照——阿詩瑪

阿詩瑪

“阿詩瑪”是撒尼敘事長詩中主人公的名字。阿詿瑪是個美麗、勤勞、堅強的姑娘。他不畏強勢、執着追求光明、追求自由,最終被封建勢力所害,最后變成了群山和石峰中的回聲,與山河共存、日月同輝。在撒尼人看來。“阿詩瑪”是完美無缺的天使,是撒尼姑娘們的偶像。許多父母都將自己的女兒取名為“阿詩瑪”。在某種意義上“阿詩瑪”成了撒尼人的代名詞,很多人都將撒尼人親切的稱為“阿詩瑪民族”。


撒尼人善武,崇拜英雄,摔跤場上的大力士是撒尼人追捧的明星

撒尼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撒尼人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而燦爛的民族文化。撒尼人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承傳下來,但傳承文化不等於研究文化。從人文科學角度來研究撒尼文化始於19世紀后期。從科學的角度系統研究撒尼文化始於法國傳教士保祿維亞爾。19世紀末保祿維亞爾到撒尼彝區傳教,被古老而獨特的文化深深吸引,於是利用傳教之余系統調查了撒尼人的語言、文字、文獻、歷史、宗教、社會、禮俗、文學等,稍作研究后,陸續撰文介紹到國外,但當時大部頭的專著只有《法羅詞典》。近年,黃建明等把保祿維亞爾用法文撰稿在國外發表的文章譯成中文,集成洋洋40余萬字的《保祿維亞爾文集》,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撒尼人的文化是父傳子,子傳孫子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傳來來的

進入20世紀以后中國學者才開始研究撒尼文化,抗日戰爭時期北大、清華、南開等一批國內著名學都雲集昆明,部分學者如聞一多、費孝通、楚圖南、李有義、馬學良等到撒尼彝區或采風或調查,從不同的角度對撒尼文化進行研究。應該說以群體陣容系統研究撒尼文化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研究撒尼文化最有成就的是馬學良先生,商務印書館1952年出版的《撒尼彝語研究》,實際是馬學良在這一時其調查研究的成果。

在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配合民族識別工作,國家派專家到撒尼彝區作社會、歷史、語言調查。1953年雲南省人民文工團圭山工作組十余人在撒尼彝區作為期三個月的調查,整理出了著名敘事長詩《阿詩瑪》。1954年,《阿詩瑪》正式發表后在全國產生轟動效應,很快被譯成了英、俄、日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受之影響許多文藝工作者到撒尼彝區采風,整理了《逃到甜密的地方去》等多部敘事長詩。《阿詩瑪》整理本發表后,孫劍冰、臧克家、曉雪等一大批學者發表了研究《阿詩瑪》的文章。至此《阿詩瑪》和撒尼人從真正意義上走向了世界。


美國學者司佩姬博士20世紀80年代以來致力於撒尼文化研究,著述宏富


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岩佐一枝博士(左一)師從黃建明先生(中)研習撒尼文化,成了“撒尼能通”。(左一為美國學者司佩姬博士)


著名的語言文學家、《撒尼彝語研究》的作者馬學良教授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從彝文及其文獻入手,對撒尼文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從原來的純學術研究向應用性研究方面拓展,把傳統文化納入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視野中。國外學者如美國加州大學司佩姬博士、日本名古屋學院武內剛先生、日本神戶大學岩佐一枝博士、法國奧麗小姐等一批外國學者進入了研究撒尼文化的行列,陸續向國外介紹當代撒尼人及其文化。近幾年,撒尼人中涌現出了一批專家學者,他們熟悉本民族文化,具有現代知識和先進的研究技能,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2000年,第三屆國際彝學會在石林縣召開,把撒尼文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近幾年,石林縣委政府和人民對本土文化研究極為重視,重新整合資源,以叢書形式把各地學者感召在一起,把原有松散型的撒尼文化研究隊伍整合成團隊。能反映阿詩瑪文化研究成就的“阿詩瑪文化叢書”粗具規模。從19世紀末開始,撒尼文化研究已積累了連綿不斷的學術資料,一支具有實力的學術團隊正在形成。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撒尼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將會出現新的景象。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