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見證五十年滄桑巨變
石林彝族自治縣成立50年來,在中央和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委、縣人民政府克服重重困難,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團結和帶領彝鄉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保持了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一串串事關百姓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狀況的閃光數據,見證了彝鄉50年的滄桑巨變和各項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縣域經濟快速增長
綜合實力明顯增强
1956年,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1984萬元,其中工業204萬元,農業1780萬元。
197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339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41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4萬元,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73萬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4.8:8.3:16.9。
200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64746萬元,居雲南省29個民族自治縣第四位,是1978年的48.5倍。人均GDP7098元,是1978年的35.8倍。工業總產值112168萬元,農業總產值9139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49097萬元,是1978年的19.3倍;第二產業42222萬元,是1978年的148.7倍;服務業73427萬元,是1978年的128.1倍。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9.8:25.6:44.6,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45個百分點,年平均下降1.67%;第二產業上升17.3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0.64%;服務業上升27.7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1.03個%。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以城市建設、農田水利建設、道路交通建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重點的基礎建設項目不斷擴大。尤其是縣城建設面積由自治縣成立時的0.3平方公里新增到2005年的4.2平方公里,綠化率達到了2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3.92平方米,建成了垃圾填埋處理場、巴江帶狀公園、雙龍廣場等一大批公益性設施;全縣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0%;南昆鐵路、昆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遊專線、西石一級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全縣交通條件大為改觀。
2005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200萬元,是197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5萬元的77.9倍,年均增長17.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5601萬元;更新改造投資1002萬元;農村非農戶投資6150萬元;農村私人投資3794萬元;其他投資27733萬元。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基礎地位不斷鞏固
自治縣成立5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工作,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民的投資補助力度,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糧烟種植業、畜牧業、綠色產業發展迅速。
197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元;糧食總產量59985噸,烤烟種植1496公頃,產量2585噸;水果產量217噸;畜禽肉產量2523噸;年末大牲畜存欄36797頭。
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1392萬元,是1978年的26.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089元,是1978年的43.5倍;糧食總產量119823噸,是1956年的2.56倍,年平均增長1.9%;人均生產糧食597.4公斤;烤烟產量15914噸,是1956年的10.9倍,年平均增長5%;水果產量10478噸,是1978年的48.3倍,年平均增長15.4%;畜禽肉產量20956噸,是1978年的8.3倍,年平均增長8.2%;年末大牲畜存欄71964頭,是1956年的2.4倍。
道路交通全面改善
出行條件方便快捷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的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形成了今天國道省道與縣道鄉道相連貫、四通八達、密佈全境的道路交通運輸網絡。
1956年,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160公里,客、貨車輛一片空白。
1978年,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566公里;有客車9輛,客運0.65萬人;貨車53輛,貨運量1.12萬噸。
2005年,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783公里,是1956年的4.9倍,年平均增長3.3%;有客車792輛,是1978年的88倍;貨車1723輛,是1978年的32.5倍;全縣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5.43公里,每萬人有公路26.2公里。其間:1996年4月,昆河公路建成通車;1998年12月30日,南昆鐵路建成通車,過石林境內46.7公里;2003年11月,全長78公里的昆石高速公路全線通車;2005年5月,九石阿旅遊專線石林縣境內段76公里完工通車。
財政收支年年增長
存貸款額歲歲增量
195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25萬元,支出79萬元。197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326萬元,支出530萬元。2005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9503萬元,是1956年的156倍,年平均增長10.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791萬元,是1956年的94.3倍,年平均增長9.7%;地方財政支出28154萬元,是1956年的358倍,年平均增長12.7%。
1956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646萬元,貸款餘額3619萬元;1978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82萬元,貸款餘額1179萬元;2005年,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96507萬元,是1956年的304倍,年平均增長12.4%,貸款餘額153706萬元,是1956年的42.5倍,年平均增長8%。
教育衛生蓬勃發展
社會保障漸趨完善
50年教育事業桃李滿枝。1956年,全縣有小學127所,在校學生11826人;普通中學2所,在校學生644人;小學教師294人,普通中學教師23人。1978年,全縣有小學306所,在校學生29063人;普通中學6所,在校學生9187人;小學教師1130人,普通中學教師394人。2005年,全縣有小學115所,在校學生23407人;普通國中10所,在校學生10858人;高中4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2804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942人;全縣有小學教師1495人,國中教師729人,高中教師198人。
50年醫療衛生杏林春暖。1956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4個,醫院床位35張,專業衛生人員84人。1978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13個,醫院床位210張,專業衛生人員171人。2005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醫院床位629張,是1956年的18倍,年平均增長6.1%;專業衛生人員544人,是1956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長3.9%。2004年建成的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石林天奇醫院,是現時全省範圍內軟硬體設施最先進的縣級醫院。
50年社會保障不斷健全完善。長期以來,石林的社會保障事業主要體現為以貧困救濟、自然灾害救濟為主的社會性救災濟貧,對軍烈屬、複退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優撫安置和舉辦敬老院、供養五保戶。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石林的社會保障事業已拓展到城鎮職工、居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炒魷魚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方面。2005年11月1日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當年就有192780名農民參加,參合率達97%。到2005年末,全縣已有5042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89個組織的5367人參加失業保險,1899人領取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12763名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新增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自治縣成立50年來,石林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存質量年年改善,人民生活水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1956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20元。1978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元。2005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571元,是1957年的36.2倍,年平均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9元,是1978年的43.5倍,年平均增長15%。2005年,全縣電視覆蓋率達98%,年均上升1.8個百分點;固定電話用戶22000戶,是1956年的188倍;移動通信在網用戶79516戶。
消費市場需求旺盛
結構層次趨於合理
自治縣成立50年來,隨著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明顯改善,社會商品的品種、銷售數量和零售額明顯增長。特別是近年來,衣、食、住、行、用、娛樂等方面的消費潜力逐步擴大,消費結構、消費層次呈多樣化發展,電視機、洗衣機等高檔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加快,手機、機車、電腦等高檔商品普及加速,家居裝飾裝修投入新增,假日消費穩步、快速增長,有力地拉動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
1956年,全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82萬元;1978年為1433萬元;2005年達到了64791萬元,是1956年的134.4倍,年平均增長10.5%。(圖表由石林縣統計局提供)
石林縣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及民族自治縣中的排位
名額名稱
|
在雲南29個民族自治縣中的排位
|
在全省129個縣中的排位
|
地區生產總值
|
4
|
47
|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
10
|
58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2
|
36
|
地方財政收入
|
3
|
39
|
地方財政支出
|
9
|
63
|
糧食總產量
|
5
|
47
|
烤烟總產量
|
1
|
13
|
猪牛羊肉產量
|
6
|
55
|
人均生產總值
|
3
|
35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1
|
17
|
人均地方財政收入
|
5
|
27
|
人均糧食產量
|
1
|
1
|
人均猪牛羊肉產量
|
8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