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熱烈祝賀乃古石林4月1日正式向遊客開放
作者: 來源: 發佈時間:2010-03-31
周末受朋友之邀,去觀瞻即將開放的乃古石林。作為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地形景區,石林之名聲,早已享譽世界。而我曾經一度認為石林地質公園就是對外開放的大小石林,經過旅遊界人士指點,才分清其中區別: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長湖、月湖、大疊水、奇風洞、蓑衣山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景區,而且共同作為石林地質公園的主體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從昆明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便到了石林。短暫歇息之后,石林當地的向導帶着我們到達石林景區北部的乃古石林。景區還未開業,顯得有些冷清。向導介紹,乃古石林1985年命名並開發建設,1986年建成對外開放,面積約30平方公里,遊覽范圍10平方公里。2006年2月,乃古石林景區因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封園進行環境整治。2008年,乃古石林按世界自然遺產展示地的標准進行景區和景前區建設改造,2009年11月完成建設,當地決定於2010年4月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
檢票口關閉,不見一個人影。在向導帶領下,從側邊進入景區。馬上就看見黑松岩和一片開闊地。對了,黑松岩是漢族叫法,其實彝族叫“乃古石林”(乃古,彝語是“黑色”之意)。據說,這片開闊地是古戰場練兵打仗對壘所用,電視劇《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影視劇均在此拍攝取景。在這塊開闊地上遠望“乃古石林”,整體呈灰黑色,其石柱高大密集,古朴粗獷,似高牆古堡,雄偉壯觀,多呈城堡狀、塔狀、蘑菇狀,亂石成陣,浩瀚如林,風格蒼莽。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心頭忽然涌起策馬揚鞭的沖動,想快一些走近去一睹這黑石頭的近貌。
在這一路上,生長着雲南紅土地上隨處可見的“救軍糧”,仿佛回到童年,忽然覺得親切了許多。這種植物在在滇中叫“火把果”,滇東地區則被稱為“救救娘”,屬薔薇科,火棘屬。四季常青枝葉柔小,葉片蠟質,春季白花滿枝,香氣溢人,深秋紅果累累生機盎然。隆冬濃霜之時更是艷麗多彩。果實可釀酒;根入葯,治虛勞潮,跌打損傷,筋骨疼,又含鞣質,可提栲膠。據說用救軍糧的果為原料,用現代的生物技術提取而成的天然色素。還可用作飲料、軟糖、果凍、蛋糕、果酒等食品的着色,也可用於化妝品、醫葯和日化產品。
小時候,外祖父經常給我們講關於救軍糧的故事。今年西南遭遇大旱,這個關於諸葛亮的救軍糧傳說就更加令人記憶猶新。
傳說諸葛亮到南中(也就是現今的石林、陸良縣一帶)與孟獲會戰,被困山中,孤立無援又無糧草供應,有士兵便巡山尋找可充飢的野菜果實。發現山野間到處是像火把一樣紅通通的果實,經嘗試,無毒,且酸甜可口,可供充飢,諸葛亮即下令大量采集食用,終使軍隊度過難關、轉敗為勝,后此果便被諸葛亮賜名為“救軍糧”。這種果子在飢荒年代被大量采食,即便是吃飽了也不傷身體,還可治療拉肚子。樹也好養,水分合適的話,隨時隨地可插活。
救軍糧是石灰岩長綠闊葉林植物,這也是乃古石林的主要植被類型。向導介紹說,多年前乃古石林的植被遭到破壞,現在所見的植被是多年“自然恢復”的結果。“自然恢復”就是不需要人工協助,只依靠自然演替來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自然恢復的植被大都為鄉土植物,與環境協調自然。
到了黑松岩下面,再穿梭於乃古石林,一路觀看2.7億年前的白雲質灰岩,發現其形態和色彩與大小石林景區不同,乃古石林景區包容了奇峰、溶洞、湖泊、瀑布等喀斯特地貌奇觀,其景點上百處,梁柱相會、飛仙幽谷、雲湖、白雲洞、古戰場、滴水瀑布等眾多景點共同構成了一幅“峰上望、地上轉、地下鑽”的生態立體景觀,展示着遠古的原始風貌和獨特的自然美。從地質形成的角度來看,乃古石林是由抗溶蝕能力強的純白雲質灰岩和硅質灰岩組成,因而形成了在世界上極少的完美獨特的石林地貌。
而且,乃古石林不僅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還常年棲息蒼鷺、棕胸竹雞、雕鴞 (貓頭鷹)、長尾山椒鳥、鳳頭雀嘴鵯、黃臀鵯(老倌雀)、紅頭長尾山雀(小張飛)、暗綠綉眼鳥(綉眼兒)、戴勝(屎姑姑)、棕背伯勞(大紅背伯勞)等鳥類。
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話說,除了傑出的科學價值以外,乃古石林還具有傑出的美學價值,包含了更豐富的劍狀喀斯特形態,更豐富的形態和色彩多樣性,並隨不同天氣和光的條件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