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詩瑪文化 > 民族服飾

石林撒尼人 服飾與刺綉

作者:《石林撒尼人》  來源:民族出版社  發布時間:2011-09-19

歷代服飾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穿着民族服、戴着“紅衛兵”袖章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穿着民族服、戴着“紅小兵”微標的撒尼少年

清代女子土布衣

女子褲腳不僅寬,褲腰上還接一截白色麻布

撒尼服飾具有非常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形成與發展是歷代撒尼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依據所處的自然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的便利程度和人們的審美心理、習俗文化所決定的。它既有歷史的傳承性,又是隨社會發展而不斷演進變化的一種特質文化。由於撒尼服飾獨特,在中國在型文藝晚會上,經常有撒尼服飾的身影。

20世紀40年代畢恆光烈士和着撒尼裝的夫人合影

20

世紀40年代一群穿着民族服的撒尼青年到昆明演出,轟動了整個昆明城

20世紀5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服飾

20世紀60年代初的撒尼女青年服飾

20世紀70年代着節日盛裝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紀8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

20世紀90年代的撒尼女青年

撒尼服飾的變遷

從彝文文獻和漢文史料記載情況看,古代撒尼服飾與今天的服飾有一定的差異。目前,還沒有發現遠古時期撒尼服飾的實物和圖片,我們見到最昌的撒尼服飾圖片是清朝末年的照片。與今天的服飾相比,有不少的差異。不僅古時的服飾與今天的不一樣,在同一世紀不同時代的服飾也有一定的差異。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服飾與七八十年代的不一樣,七八十年代的又與90年代的服飾不一樣。不同時代的服飾在造型方面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款式、材質方面有所不同,款式變化是從寬松型 向合身型方面發展。歷史上撒尼人大部分時間在田地間蓮動,無暇成有為線條與審美。寬松的服飾便於勞動,所以過去的服飾都偏寬大。色彩與材質方面從單一型向多樣型發展,過去由於長年在田間勞作,服飾材質追求的是耐磨的粗布,而色彩是耐勝的深色。現在人們休閑時間多了,追求的是細軟的材質和亮麗的色彩。

襁褓中的嬰兒

幼童服飾中最有特徵的是釘有銀泡的帽子

兒童服飾

兒童服飾包括嬰兒服飾與兒童服飾。男嬰和女嬰在服飾上沒有區別。半歲前的嬰兒一直被裹在布襁褓中,只露出面部,頭戴一頂民族特色帽子。會走路時,男童和女童在服飾上有了明顯的性別特徵。男童與女童的服飾與成人服飾一致,只是兒童的服飾尺寸小,用料方面細軟一些。無論是男童或是女童,其服飾色彩多用耐臟的深色,褲子開襠。兒童服飾最有特徵是帽子,這種帽子用黑燈芯絨制成,前露額、蓋耳,后齊肩,前面釘一行或數十行十米個菩薩狀的銀泡,這種很制工藝品有避邪作用,走起路來丁當作響。

“翁合那扮瑪”背后圖

被稱為“翁合那扮瑪”的帽子是撒尼女孩的標志

撒尼女孩們共唱“甜密的明天”

少年服飾

少年服飾有明顯的性別特徵。同樣,男女少年服飾造型與款式與成年服飾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稍小。少年服已不再是開襠褲,也許少年人懂得了珍惜服裝,懂得衛生,所以服飾顏也由深變淺。少年男女服飾最明顯的特徵是女子的帽子和男女的“汗圈”。少女帽為花色,同樣前露額、蓋耳,后齊肩,不同的是額前縫有若干下垂的穗須,帽頂用地塊綉花布制成平頂,腦后釘兩指寬若干條五顏六色的布條下垂至臀部。每一塊布條下釘一個海貝,走起路來個個海貝悠悠擺擺。舊時少年男子每人戴一個或兩個銅制的“汗圈”,其實少女也戴“汗圈”,但是由於有帽子遮蓋沒有顯現出“汗圈”。而少年男子一般不戴帽,“汗圈”也就顯得非常顯眼。少年兒童戴的“汗圈”具有裝飾與避邪的作用,一直戴到十歲以后,家長才將其取下。

圭山型女青年包頭是圓形的,所以被稱為“圓包頭人”

青年服飾

不同區域的撒尼彝區,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歷史淵源和語言上,同樣反映在服飾上。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不同區域的用飾沒有明顯的差異,進入青年時期后,差異就越來越明顯了。大體而言,撒尼人的服飾可分為圭山型、石林型、丘北型三類。

圭山型女青年衣服而料多選淺色或亮麗色彩

圭山型女青年服飾

從昆明搬遷來的撒尼人被稱為“底瑪人”即“平壩人”,這部分人現在大部分居住在山區,但由於他們是從“平壩”搬遷來的,所以現在仍被稱為“平壩人”。同時,因為這里的女青年頭飾為“圓包頭”,所以又被稱為“圓包頭人”。這些人居住在以“老圭山”為中心的區域,其服飾稱為“圭山型”。女青年衣服長過膝,斜襟,襟邊刺有斜S型的花紋,斜襟口開往右,口邊有幾扣布帶繩結成的紐扣。袖口綉有五彩繽紛的花。褲子寬大,多為黑色,褲腳膝部鑲有一圈紅線。褲料多為綿布,但褲腰口接有一節麻布。女青年服飾演變比較快,清朝末年時其服飾為深色,且寬松,褲腳與袖口都較短。20世紀60年代,上衣為白色或淺藍色,黑褲子,款式為合身型。八九十年代,服飾用料趨於高檔,色彩搭配也比較大膽,從原來的衣褲不同色,變成純一色,其色彩有白、綠、紅、藍等,各種顏色應有盡有,款式從原來的適用型向時裝型發展。撒尼女青年身披羔羊皮,毛貼身,皮了一面用燈芯絨布覆蓋,用腰帶緊身,顯現線條之美。最能反映女子身分的是包頭。未婚前,青年女子包頭為圓形,用一塊色彩斑斕的七彩布將其圍實,兩沿釘滿了銀飾品,閃閃發光。用一巴掌寬的兩色布從左右穩固。兩旁還要插上兩塊斜對稱的三角形的刺綉品,撒尼姑娘把“三角”刺綉品稱為“蝴蝶”。配上它,猶如兩只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飛舞。圓包頭和直插的“蝴蝶”代表未婚,小伙子們可以盡情地去追求。婚后“圓包頭”要改作“半圓形”,彩虹般的七彩橫條也要改成雙色,直插的“雙蝴蝶”改成橫插的“單蝴蝶”,衣服色調也要改為深色。撒尼姑娘七彩包頭的來源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有一對相親相愛的戀人,相約在山中幽會,不料,在半路上男青年被野豬傷害,危在旦夕。但男青年還是掙扎着爬到幽會地點。見到戀人后帶着微笑在女青年懷中瞑目,把生命獻給了愛情。人們為小伙子舉行了隆重的火葬,面對熊熊的烈火,姑娘跳入火坑,以身殉情,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家族認為姑娘的行為極不光彩,於是把火扒開作兩堆燒。不料兩堆火的青煙裊裊盪上藍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然后慢慢地化作了兩道彩虹。這彎五彩繽紛的彩虹是一曲崇高的愛情贊歌。人們贊美它,追慕它。於是姑娘們為了懷念這純真的愛情,做了一匹彩虹般的橫匹裝飾在包頭上,亦表明姑娘對愛情的向往。

圭山型男青年喜歡穿白襯衣套麻布褂,麻布經緯飾有一條紅線

圭山型男青年服飾

迅去圭山型男青年上穿對襟疙瘩組藍色外套,一件白色麻布褂,麻布緯線為紅黑相同,下穿黑色寬襠褲。至今麻布褂子的質料和款式基本沒有改變,只是把自家縫制的衣褲改成從商店購買。通常褲子為黑色或藍色,上衣改成了白色或淺藍色的襯衣。近幾年,撒尼男青年還打綉有撒尼花紋圖案的領帶,俗稱“撒尼領帶”。

石林型女子喜歡選深色厚實的布作衣料,但腰部接一塊白布作裝飾

石林型女子包頭是斜型 的,所以又被稱為“斜包頭人”

石林型女青年服飾

石林地區的撒尼人主要從陸良、曲靖一帶搬遷來,現大部分居住在半山區。但由於原搬遷地是山區,所以現仍稱他他為“山瑪人”即“山區人。這部分人中的女青年的包頭為斜形,所以又被稱為“斜包頭人”。這些人大部分居住在石林風景名勝區以北的撒尼彝區,在這里我們將其服飾稱為“石林型”。與圭山服飾相比,各類基本相同。但色彩搭配,款式略有不同。石林型的女青年服飾上衣構架與圭山型 相同,但卻為藍色的棉布,腰間以半尺寬的白布作裝飾。與圭山型同樣,撒尼女子的褲腳為超寬型。石林型的婦子包頭與圭山型正好相對,圭山型 的為圓形、花哨、艷麗,石林型的包頭為曲線性的斜形、典雅、朴素。女青年藍藍的衣服,素雅的包頭,給人一種庄重、純潔之美。石林型女青年服飾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但其變化不是根據原裝進行改進,而是向圭山型的方向靠攏,現在石林一帶的許多女青年節假日時穿的是圭山型的服飾。

石林男青年多用“火草”布作褂子面料

石林男青年服飾

石林型男青年服款式與造型與圭山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男子的藍色上衣腰間用半尺寬的白布作一圈裝飾,麻布褂的布料比圭山型的稍粗。石林一帶的女子擅長織水草布鞋,所以許多男子穿的都是火草褂。

丘北型女子負頭特點是“三角蝴蝶”插在后面

丘北型女子服飾的特點是用多塊布縫接而成

丘北型青年服飾

丘北型的男女青年服飾介於圭山型與石林型之間,如包頭既有圭山型艷麗的特點,又有石林型曲線的特點。丘北型的服飾較為簡單。同樣,丘北型的女青年裝向圭山型靠攏,有的青年甚至改穿圭山型的服裝。

圭山型中年婦女服飾

石林型中年婦女服飾

中年男子服飾

丘北型中年婦女服飾

中年男子雖穿麻布褂,但上衣卻換成了深色厚實的衣料

中年服飾

無論是圭山型、石林型還是丘北型,中年男女的服飾與青年服飾的造型基本相同,最明顯的不同是包頭和服飾色彩。人到中年的撒尼婦女不再戴花枝招展的包頭,不再穿色彩鮮亮的衣服,而是改戴素色包頭,穿深色衣服,以顯示庄重與成熟。此外,女子們還外套一什齊腰半袖的麻布衣。中年男子除節假日外不再穿麻布褂子,而是穿齊腰、長袖的對襟麻布衣。石林一帶的中年男子還愛穿有毛的黑羊皮外衣。

老年女子羊皮披肩寬大的原因是為了保暖

老年服飾

老年服與中年用沒太大的區別。相比較而言,老年服比中年服飾更輕巧一些。老年婦女服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披一張經過深加工后的大綿羊皮,這種綿羊比較柔軟。披時,羊毛貼身,上革一面用黑棉布遮蓋。上釘兩子披肩而掛。老年男子有兩種打份:一種是黑衣、黑褲,頭上用一長條布包成圓形;一種是穿長衫,戴瓜皮帽。估計后一種裝束是清朝末年年受當地漢族的影響所致。

男子麻布背包

傳統女子長穗須背包

近年改良的背包

傳統女子花包

綉傘套的少女

刺綉圖案的背單

挑花圖案的背單

背具類

撒尼人的背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背物品的包,另一種是背小孩的背單。無論哪一種背具都鄉有撒尼風格的花紋圖案,因而撒尼人的背具極富民族特色。撒尼人的背包從質地上又分兩類,一類是用麻布做原米,一類是用棉布做原料。麻布包上的鄉花圖案多為線條型的幾何圖案,比較低簡單;棉布包的圖案花簇似錦,特別是女青年背的綉花包,其觀賞性要超過其實用功能。相比較而言,麻布包多由男性使用,棉豐包多由女性使用。撒尼人用來背小孩的背單也極富民族特色,用一平米左右的氈條作背芯,外套一層黑布,外層中間部分為一導體精制的綉品,背帶是由細羊毛織成的紅色帶子。

腳踏實地

綉花鞋

女青年羊皮披肩

挑花壁掛

其他

過去撒尼女青年穿插的是綉花鞋,這種鞋子頗有特色,鞋底由粗布包竹皮和棕塊納制而成。鞋底針線納得很密、很結實。鞋尖從鞋底卷曲而起。鞋幫較矮,幫上刺綉有耀眼奪目的“花草”。綉花鞋雖然很漂亮,但不耐穿,不用多久,鞋底就會被磨通,因而除了節假日外很舍不得穿。

撒尼男子穿的皮鞋也頗有特色。鞋底和鞋幫用沒有加工過的生牛皮制成,由於用料厚實,這種鞋子顯得異常笨拙、沉重。體質單元薄的人穿上它,會感覺舉步維艱。這種鞋子的優點是結實、耐穿。多為中青男子選用,放羊人特別喜歡穿這種鞋子。

撒尼人的“兜肚”也頗有特色。它是皮革縫成一個小包,兩端形成皮帶狀,系在腰上,活像當今小青年們出門施行時系在腰上的“腰包”。撒尼男性老人喜歡系兜肚,一作腹部保暖之用,二是用於裝煙草、火鐮、錢幣類物品。穿戴時將包放在腹部位置,帶子固定在腰后。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