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非遺傳承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糯黑村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7-03-09


大糯黑村位於石林縣城東南30公里處,是石林縣阿詩瑪民族文化旅遊生態試點村之一,2007年被評為首届“昆明市文化旅遊特色村鎮”。


大糯黑村世世代代以山上的層石搭屋建房。這些青石層層疊疊地壘在一起,顏色深深淺淺,或樸素或滄桑,記錄著歲月的痕迹和撒尼人的生活變遷。獨特的石頭景觀為糯黑村贏得了“石頭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靈”等美譽,深受畫家、攝影家及眾多旅遊愛好者的青睞,一年四季到這裡采風的文化人士絡繹不絕。

現時,大糯黑村共有5戶農家樂,可提供300多人同時就餐,普通人家也可接待散客。夜晚,品嘗過風味獨特的原生態彝家菜和甜甜的玉米酒後,可到彝族民居家訪,可與年輕的阿詩瑪阿黑哥們篝火狂歡,也可靜靜地躺在石板房裏,看月亮、數星星,聆聽山野蟲鳴、松濤起伏。

糯黑村石板房:昆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項目

《糯黑村石板房》(傳統建築)是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糯黑村較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樣式。糯黑村坐落在綠樹成蔭、群山懷抱的圭山深處。糯黑村石山眾多,石材紋路清晰、層次分明,為彝族撒尼人建蓋房屋提供了豐富的石材和木料。勤勞的撒尼人借此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板房。糯黑石板房多為兩層,樓上、樓下各三間,粱、柱、椽、樓均為木料,山牆、背牆和圍牆用石板壘築,地板用薄石板鋪築,造型獨特美觀,實用牢固。石板房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安全感。

糯黑村處於岩溶喀斯特地貌發育區,與著名的老圭山對峙相望。四周青山環抱,綠樹成蔭,中間呈凹形地勢,或陡或平,村民在稍微平整處鑿石坪地,依山建寨,房前屋後百年老樹和翠竹點綴,寨中間有碩大的池塘作養魚和家禽飲水之用。三百多戶彝族撒尼人家用石板、石塊壘砌的石阪房散落其間。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路在全國獨一無二。糯黑村整個村落民居建築佈局合理,設計巧妙,錯落有致。是彝族撒尼人獨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糯黑石板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建築形式獨特、典型,是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保護糯黑石板房、開發石板房,對於開展旅遊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2005年,《糯黑村石板房》(傳統建築)經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政複【2005】57號)準予,被列為第一批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石林彝族自治縣糯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糯黑村位於昆明石林風景名勝區東部約25公里處,為典型的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建於1398年,迄今已有610年的歷史。原屬陸凉州(進陸良)落溫所,是古驛道的必經之路,現存的石板房和石板路是喀斯特地區以石材、石料、石頭為建築材料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築代表性村寨。體現了撒尼人居住文化與自然環境的生態關係。

自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至1949年的133年間,糯黑的大部分土地為陸良的資姓所有。在當年軍閥混戰不斷,盜匪橫行猖行的情况下,為保村安寧,資姓率眾就地取材,以石頭修築石牆、石房,植藤刺棚於牆上,以抵禦炮火。由於歷史、民俗和生存環境的關係,糯黑獨特的石頭建築樣式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瞭解撒尼人建築藝術和村落文化的主要村寨之一。

糯黑村地域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久,少數民族文化積澱深厚,文字、口述文學、民居建築、刺繡工藝、少數民族習俗都各具特色。

2005年,“糯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經雲南省文化廳準予,被列為第一批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