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科普知識 > 地質科普

中國的岩溶旅遊資源分析

作者:盧耀如  來源:世界地質公園網  發布時間:2023-04-20

中國岩溶旅遊資源是很豐富的,由古代文人詩詞中,就可作為例證。 唐朝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生動地描繪了桂林岩溶山水的秀麗風光。 宋代李曾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反映了作者暢遊桂林山水的喜悅心情。 蘇軾名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勾畫出有廣泛石灰岩分佈的西湖的迷人風光。 蘇軾對江西石鐘山發育的岩溶洞穴在水流衝擊下的現象,以“噌吆如鐘,鼓不絕”作為真實的寫照。 宋代女文人李清照生於山東“家家泉水,呼呼垂楊”的泉城濟南,寫出“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處”,“青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深刻錶露出面對(岩溶)泉城美景的女詞人的感懷。

在青藏高原及新疆和內蒙古地區也有較多碳酸鹽岩分佈,也發育有乾旱以及寒冷氣候條件下的碳酸鹽岩岩溶。 在唐古喇山、天山、巴顏喀拉山及祁連山,甚至在喜馬拉雅高山地帶,也有相應的碳酸鹽岩岩溶發育。 珠穆朗瑪山頂上,在冰雪覆蓋下就是碳酸鹽岩地層分佈。 現時,對這片有廣大面積分佈的高山嚴寒及內陸山區的岩溶景觀,由於各種自然條件及交通條件的限制,還沒有作為旅遊資源,而予以應有的關注。

我國洞穴發育和可溶岩分佈相一致,主要是碳酸鹽岩中發育的洞穴系統規模大、數量多。 據不完全統計,已開闢作為旅遊的洞穴,其數量大約已有百多個系統,估計每年中外遊客約有2000-3000萬人次。 據(Habe)統計,世界上有650個洞穴系統作為旅遊。

我國岩溶景觀分佈較集中的地區,為西南及中南相鄰的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湖南、湖北這幾個省、市、區。 在這片176.83*104km2的面積內,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積約有73.77*104km2,占這片地區面積的41.86%,特別是其中有面積為54*104km2,發育著多種類型的岩溶,其中包括桂林、石林、黃龍、九寨溝、長江三峽、黃果樹等著名岩溶地區,為亞熱帶典型的岩溶發育區。

在華北地區,包括太行山、燕山、山西高原、呂梁山、魯中南山地等,也都有較多的碳酸鹽岩分佈。 東北的小興安嶺一代、遼寧太子河流域、渾江流域和遼東半島,也有獨特的溫帶岩溶和濱海岩溶發育。

東南的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及廣東和海南島地區,雖然碳酸鹽岩的連續分佈面積不大,但是也有獨特的岩溶類型(包括熱液作用有關的岩溶類型)和典型洞穴的發育,如福建永安石林、將樂玉華洞,浙江瑤林洞、金華雙龍洞、仙瀑洞,江蘇的宜興善卷洞、鎮江彭公洞、吳縣林屋洞, 江西的彭澤龍宮洞,安徽的廣德太極洞,廣東英德碧落洞、陽春龍宮洞等等。 海南地區也有熱帶岩溶景觀發育,臺灣的太魯閣一帶有熱液岩溶作用現象,在其他地帶還有慈音洞、新洞、金瓜洞等洞穴發育。


(李建名 攝)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