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胜境初探 > 图话石林 > 石林文学
作者:张长 来源:《云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04-21
记不清去了几次石林,每次去我都希望能找到那个无名的景点。离开导游指定的旅游线路,上石峰,下幽谷,在崎岖蜿蜒的小径上,在迷宫似的石峰间寻找,可每一次我都失望而归。那个魂牵梦绕的景点再也找不到了,它像桃花源一样永远地消失了。
记不清哪一次游石林,我独自一人离开了导游图标示的线路,自己一个人在这石头组成的大森林里转悠。虽说这样做可能会迷路,那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我。很多游客不知道,按照导游引导的线路去耍石林,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石林的一小部分,而且可能其风光和导游词俱是被异化了的、定格了的部分。“母子偕游”“唐僧取经”“骆驼骑象”……你得认同他们的看法,游人再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了,此时,再美丽的景观也索然无味。如果自己另辟蹊径,去探索,去发现,就不断会有惊喜。那些深藏在石头森林里的风景,像是和你捉迷藏,就在你一抬头,一驻足之间出现在你面前,可能一辈子就那么一次,此后也许就变了模样,或者就再也找不到了。
我苦苦寻找的这片风景就是这样,我不给它命名,以免框住读者的想象。我只想简单描述那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但愿能为读者提供一个鲜活的画面。
它的构成非常简单:石头、水、竹子。那是当我在石头的丛林里钻了半天,将近失望时,绕过一堵石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狭长的空地约半亩许,中间蜿蜒着一条清澈的小溪,瘦小得一抬腿便可跨过,然其流姿那么柔顺自然,仿佛是顺风飘拂的一条淡绿色的长围巾,几个不大的礁石上敷着湿漉漉的青苔,有蓝翅膀的蜻蜓在礁石上,溅起的水花不时把它们吓走。溪流两岸是那种野生的草地,自然而清新,其色泽和密度都不像人工种植的那样夸张。几竿修篁也是不高不矮,疏密有致,点缀在小溪两侧,这就是我眼前的全部景观了。当时天空湛蓝,有金色的阳光把竹影投在草地上,当山风过处,细细的竹子便轻轻摇摆着,孤独而又淒清。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走进了一幅古画中。也是几枝修竹,一线清溪,几个石头。是夏仲昭(1388—1490)《竹泉春雨图卷》的构图?抑或是郑板桥“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的意境?我静静地坐下来,坐在竹影里,坐在小溪边,从肉体到灵魂一片清爽。我已经忘记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石林外面我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似乎已远离我而去了……
那以后,每当在市俗烦扰的生活里摆脱不了那无处不在的污染时,我总是想到石林深处寻找这个能使人净化又不为人知的好所在。每去石林都要去找却总是找不到。我分析这原因,一是石林地形就像个迷宫,也许某次寻觅,它就在你旁边,只是被密密匝匝的石峰挡住,你看不见,结果失之交臂。更重要的,那条小溪我想是季节性的,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也许早已钻到地下,汇入到某条暗河里。没有水,那风景也就没有灵性,也就很一般。只要一想到那风景也许永远消逝,我就有一种哀伤。
我祈愿,这种地质现象能在某个雨季,在石林深处的某个地方又再造另一条小溪,再有草地,再有竹林,这风景也就再生了。
抱着这种希望,最近一次游石林,我仍不死心,特别嘱咐导游不要走固定的那条旅游线路,看看是否能找到那失落的《竹泉春雨图卷》?
当然,结果还是失望。
但是却有另外的惊喜。一是一个标在地图上却是一般游客很不容易找到的景点“石监牢”又出现了。那是个紧贴地面的天然石洞。仅能使一个瘦小的人如蛇似地钻进去,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另一个美丽的地方其可贵在于至今无名。它其实普通得很容易使人忽略。就在石林外面一片野生草地,间杂几篷篷杜鹃,草地上疏疏落落一片小松林,褐色的松针铺在绿色的草地上,整个感觉宽敞而又舒坦。想想,一个人就这么躺在小松林下,当清风吹过,听听小松们发出稚嫩的涛声,看白云在蓝天上滑过,该是多么难得的闲适啊!
其实石林美、奇、幻不仅仅是石头,更多鲜为人知的好去处至今尚未被发现。导游撒尼姑娘说,一个更大的叫“李子箐”的石林还没有对游人开放呢。那里更深、更奇、更美!连她都没进去过。便是现在开放的大小石林,能钻遍的游客怕也没有。有的游客游了一次又一次仍不尽兴,一个东北游客游了12次,说还要再来。
我,还有那些一次又一次来石林的人,之所以从不腻烦,正是因为重返石林,老风景也得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还未必再找得到,而新的美丽却只钟情于那些有心的人。
这不断的寻觅与发现正是石林永远的魅力!
凤凰梳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