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遊動態 > 景區動態

石林非遺“千絲路”|當文創遇上非遺,這樣的彝族(撒尼)刺繡太“潮”了!

作者:  來源:石林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4-12-05

彝族(撒尼)刺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語叫“拿窩”,意為未繡完的花,是一門具有極强裝潢性的傳統刺繡美術工藝。 畢躍英,彝族(撒尼)刺繡第五批國家級傳承人。 2016年,方寸間畢躍英撒尼刺繡傳習工坊成立,也是石林縣首個非遺刺繡傳承工坊,一場屬於彝族(撒尼)刺繡的華麗變身在這裡開始了。



“傳統的彝族撒尼刺繡一般多用於服飾,如果想讓更多的人或是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並使用,讓它活態傳承下去,就需要讓它跟現代的產品相結合,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在我加入工坊以後,就設計了現代化的一系列手工藝產品,如收納盒系列、首飾系列,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當中用到的小物件”。 錢茜蔓說,今年是她跟隨畢躍英學習彝族(撒尼)刺繡的第5年了。



“在設計產品時,堅持“守藝”與“創新”並重,在保留傳統紋樣和傳統配色的基礎上加入創新設計。” 錢茜蔓介紹到。 古樸與精緻碰撞,傳統與現代交融,民族與時尚牽手,每一件文創產品從畢躍英老師的大篇幅作品中選取的紋樣,再經過創作,變成了一個個非常“潮”的文創產品。



“畢躍英是一個對刺繡精益求精、極具匠人精神的傳承人,無論是對刺繡產品稽核把關,還是對學徒刺繡技藝的嚴格要求,都讓人滿心敬佩。”錢茜蔓說。



“每一件文創產品都獨一無二,它是手工繡制的,因為每一個繡娘每一次刺繡的心態不同,繡出來的花紋紋樣會存在差异。”從“指尖藝術”到“指尖產業”再到“指尖經濟”,方寸間畢躍英撒尼刺繡傳習工坊實現了“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三大轉變。 如今,這裡的文創產品品種多達30餘種,銷售額逐年遞增,今年已有4萬餘元,工坊作為繡娘、學生學習培訓場所,各所高校的研學基地,接待國內外專業團隊100餘次,成了撒尼刺繡的科普推廣窗口。



“未來,工坊也將結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設計出更多具有實用性和時尚感的彝族撒尼刺繡精品,在有限的產品的範圍內表達更多的彝族撒尼刺繡這一項技藝的特色。”錢茜蔓說。



將非遺融入生活,用創新驅動發展,非遺刺繡與當代文創相結合,方寸間畢躍英撒尼刺繡傳習工坊將這種古老的刺繡工藝結合當代的審美情趣與流行文化,運用新的展現手法,創作出不同以往的刺繡作品,讓彝族(撒尼)刺繡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也為石林文化旅遊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者:堵紹娟  李田隽  金曉芬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權所有:雲南石林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盛威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經營許可證編號: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