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动态 > 景区动态
作者: 来源: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2-05
彝族(撒尼)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语叫“拿窝”,意为未绣完的花,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毕跃英,彝族(撒尼)刺绣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2016年,方寸间毕跃英撒尼刺绣传习工坊成立,也是石林县首个非遗刺绣传承工坊,一场属于彝族(撒尼)刺绣的华丽变身在这里开始了。
“传统的彝族撒尼刺绣一般多用于服饰,如果想让更多的人或是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并使用,让它活态传承下去,就需要让它跟现代的产品相结合,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在我加入工坊以后,就设计了现代化的一系列手工艺产品,如收纳盒系列、首饰系列,还有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用到的小物件”。钱茜蔓说,今年是她跟随毕跃英学习彝族(撒尼)刺绣的第5年了。
“在设计产品时,坚持“守艺”与“创新”并重,在保留传统纹样和传统配色的基础上加入创新设计。”钱茜蔓介绍到。古朴与精致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每一件文创产品从毕跃英老师的大篇幅作品中提取的纹样,再经过创作,变成了一个个非常“潮”的文创产品。
“毕跃英是一个对刺绣精益求精、极具匠人精神的传承人,无论是对刺绣产品审核把关,还是对学徒刺绣技艺的严格要求,都让人满心敬佩。”钱茜蔓说。
“每一件文创产品都独一无二,它是手工绣制的,因为每一个绣娘每一次刺绣的心态不同,绣出来的花纹纹样会存在差异。”从“指尖艺术”到“指尖产业”再到“指尖经济”,方寸间毕跃英撒尼刺绣传习工坊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如今,这里的文创产品品种多达30余种,销售额逐年递增,今年已有4万余元,工坊作为绣娘、学生学习培训场所,各所高校的研学基地,接待国内外专业团队100余次,成了撒尼刺绣的科普推广窗口。
“未来,工坊也将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设计出更多具有实用性和时尚感的彝族撒尼刺绣精品,在有限的产品的范围内表达更多的彝族撒尼刺绣这一项技艺的特色。”钱茜蔓说。
将非遗融入生活,用创新驱动发展,非遗刺绣与当代文创相结合,方寸间毕跃英撒尼刺绣传习工坊将这种古老的刺绣工艺结合当代的审美情趣与流行文化,运用新的展现手法,创作出不同以往的刺绣作品,让彝族(撒尼)刺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石林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堵绍娟 李田隽 金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