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动态 > 景区动态
作者: 来源:石林融媒 发布时间:2023-10-27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是集世界自然和地质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世界级、国家级品牌于一身的旅游胜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石林风景名胜区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通过“融”思想、“融”效应、“融”文章、“融”平台举措,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一、文化铸魂聚心“融”思想,构建各民族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新格局
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以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为抓手,把阿诗玛文化融入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
实施宣传教育工程。挖掘文化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科学设置以阿诗玛文化解读为主要内容的研学路线,传播民族团结声音。定期开展“大手拉小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增进民族团结,提升文化素养,文旅融合,更好的服务游客。
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建设党建成果展厅,探索“党建+旅游+民族团结”机制,以党建工作推动文明旅游,以文明旅游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建设阿诗玛生态文化园,依托天生观阻击战纪念碑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建设阿诗玛民族文化展厅,真实记录石林各民族历史渊源、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
二、挖掘内涵提升“融”效应,打造各民族文化符号形象传播新载体
着力提升旅游发展新内涵,从突出特色向聚焦共享转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
打造阿诗玛文化符号。挖掘并整合文旅资源,推出石林旅游IP形象系列文创产品;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诗玛》,成立景区阿诗玛艺术团,注册“阿诗玛”驰名商标,打造“小阿黑哥” “小阿诗玛”石林旅游IP形象标志;推出以“石林胜景”为原型的文创雪糕,还原石林盛景的“雄、奇、险、秀”,为“阿诗玛”文化赋能。
打造阿诗玛节日文化。依托阿诗玛文化艺术节、七夕情人节、乃古石林花海节等民族大联欢、大团结等旅游特色民俗活动,举办火把节、密枝节、情歌节、赛装节、斗牛、摔跤等民族传统活动。每年投入经费近100万元支持鼓励景区周边村寨组建各民族文艺队伍,遴选18支优秀文艺队伍到景区举行群众性民族文化展演,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石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旅游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文化赋能做好“融”文章,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旅游新业态
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和全域旅游模式为抓手,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树立全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的理念,推进旅游发展空间向全域拓展、旅游配套设施向全域延伸、旅游客源向全域引导。建成石林县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景区阿诗玛民族文化展览馆和石林民族文化展示走廊,展示石林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历史。上线运营石林县全域旅游发展联盟智慧平台“阿诗玛游石林”。目前,“阿诗玛游石林”平台已精心打造22款套票产品。
延伸旅游产业链。建立旅游反哺农业、农村、农民扶持机制,每年从自有收益中支持旅游特色村项目建设,助推全县旅游扶贫,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阿诗玛文创产品旗舰店,售卖民族特色商品和文创产品,建设集居住、旅游、彝族民俗体验、休闲娱乐、彝族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文化阵地,为游客提供娱乐、消费、休憩的场所。目前,已打造彝族第一村、石林喀斯特地质资源博物馆(中国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
四、资金投入搭建“融”平台,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新路径
探索新方法,以旅哺农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强化资助扶持。筹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旅哺农专项资金、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用于全县旅游企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建立保护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补助、保护区村社村民优先用工等机制,对特级保护区12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250多名残疾人每年每人给予500元的生活补助。2015年以来,共扶持项目31个。
强化资金投入。投入整治资金近1亿元,完成清水塘区域、尾博邑区域等9000余亩耕地退耕还林和受损地质遗迹生态绿化,为景区周边群众保住金山银山,铺好群众致富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彝族第一村、蓑衣山、糯黑、小箐、月湖、蒲草、和摩站、阿着底特色旅游村寨、旅游古村落建设,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5年以来为景区周边村社解决400余个富余劳动力就业。旅游业新增就业占全县新增就业的20%以上,全县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收益达到20%以上,2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