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动态 > 景区动态

放眼百年创品牌 迈向世界争一流

作者:柳文炜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28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中共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委书记  柳文炜 
云南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早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当地群众就将石林辟为了览胜景点。1931年,石林正式建园。1978年4月1日,石林风景区开始对中外游客实行售票游览,在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沉寂了亿万年的石头变成了“可以卖钱的风景”,开始彻底改变在贫穷落后中挣扎了几千年的彝家人的生活。经过28年的艰苦创业,石林旅游业创造出了让石林人自豪、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6亿元,综合收入6.5亿元,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5%以上,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28年间,石林游客人数翻了24倍,门票收入翻了3200倍,彝乡各族群众直接享受到了旅游发展的成果。从一棵幼苗到花蕾绽放,伴随着石林一路成长迈向世界的脚步,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石缝里的石林人,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石林旅游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让石林人形成了强烈的共识:旅游业是石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发展大旅游,才能实现石林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十七年风雨兼程圆了“申遗”梦
当今世界是一个品牌的世界。纵观石林旅游业跨越式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品牌创建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持之以恒地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等知名品牌,已经成为石林旅游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通行证”,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最重要的载体。摘取世界自然遗产这一最顶级的世界桂冠和殊荣,始终是全县23万各族人民人夙愿和梦想。
早在1991年,云南石林就开始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艰难历程。当时,石林是我国第二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五个景区之一,但由于技术准备不充分,申报文本中缺少与世界同类喀斯特地貌的系统比较内容,在国际权威地质学家的建议下,石林主动撤回了申报申请,为16年后再次冲顶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2006年,经历了16年艰难曲折的漫漫“申遗”长路,云南石林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联合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2006年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认真审议,表决通过将“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成为中国的第34处世界遗产,第6项世界自然遗产,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地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政府提名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根据申报材料和许多专家所提供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征和地貌景观方面的多样性是无与伦比的,该遗产包括了精心选出的区域,这些区域保护和展示了这些喀斯特特征和地貌景观的最好范例,因而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云南石林代表了世界上湿润热带到亚热带喀斯特景观最壮观的范例,是最好的自然现象和世界上该类喀斯特的最好参照。”石林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终于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
天道酬勤,当石林“申遗”成功的消息第一时间从遥远的新西兰传来,17年的汗水和泪水,顷刻间迸发成了成功的喜悦,彝乡23万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我们深知,云南石林能够成功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各级各部门,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23万各族人民十七年风雨兼程、持续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石林的发展史册上,将永远记载着为石林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每一位领导和专家的名字;彝乡23万各族人民的心中,将永远铭记着各级各部门的殷殷真情、亲切关怀。
云南石林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昆明的骄傲、云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将对昆明乃至云南的旅游业发展起到更大、更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旅游城市初具规模 
2005年10月以来,石林县委、县政府按照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要求,累计投入整改资金2.84亿元,全面启动了景区建园75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提升改造工程。目前,景区已拆除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1.3万平方米,科学修复景观面积6万平方米,种植各种苗木13万株; 实施了景区电网改道和入地工程; 开通了连接石林景区和昆明火车站的旅游直通车; 设置了用中、英、法、日、韩等五种语言加以说明的人性化游路指示标牌;新建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生态环保星级厕所; 建成了国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喀斯特地质博物馆、数字化景区一期工程和阿诗玛生态文化园。
巴江是石林人民的母亲河,沿江两岸居住着全县近60%的人口。2003年6月,石林县委、县政府分四期投资2.12亿元,启动了石林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工程,彻底根治巴江流域的污染状况。目前,绿化面积达12.83万平方米,总投资6800多万元的一、二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35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清晨傍晚,全长3300多米的巴江带状公园宁静而温柔,披纱带彩,曲径通幽,亭台轩榭,碧草青青,鲜花绽放,婉如一幅不经修饰的水墨山水画,不仅成为当地群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乐园,而且成了广大中外游客到石林休闲度假的必到之处。
2006年,石林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石林县城和石林镇主要街道9万平方米建筑特色风貌改造和主要建筑亮化工程。目前,石林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县城绿地总面积98.02万平方米, 绿化率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2平方米;拥有了天奇医院等一批在全省范围内处于先进的社会服务设施。一个风景如画,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的园林城市,正在成为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的宜居乐园。
科学保护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精华和典型代表,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全县23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人民群众历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石林。石林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的资金, 用于石林的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景区的各项保护工作。目前,在350平方公里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范围内,已经严格划定了特级和一、二、三级保护区,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用于环境整治;建立了由1000多人组成的县、局、乡、村四级资源保护网络,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环境资源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保护系统。
石林是全省著名的山羊养殖区。2003年,省、市、县各级已投入1900多万元,在石林推广山羊高床厩养;投入2000多万元,扶持全县农村大力发展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 “一池三改”工程,4万余农民彻底告别了砍柴拉煤的日子,用上了节能环保的沼气新能源,每年相当于减少了3500余亩山林砍伐。“羊进厩,树上山”,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养殖和生活习惯,解决了发展羊产业、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科学地保护好石林这一全人类的共同瑰宝,依然任重而道远。当前,石林县委、县政府正在以科学规划为前提,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然后报请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以立法的形式把石林世界自然遗产这一全世界的桂冠保护好,把石林的资源持续利用好。全县各族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石林建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典型示范地。
石林明天更美好 
2005年12月,中共石林彝族自治县委九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石林旅游要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深入实施“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以品牌创建推动石林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牢固树立“旅游业是石林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意识,着力在资源保护、品牌创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旅游与文化融合、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石林旅游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旅哺农”、“以农促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全县23万各族人民共享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取得的的丰硕成果。选择7个具有浓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彝族村寨作为试点,用三年时间建成石林首批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扩大石林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从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开发利用中直接受益。
今年4月,石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同时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平安县、市级文明县城等五个品牌的创建工作,用3到5年时间,打造一批体现综合实力的综合性品牌,全面提升石林形象,使石林成为城市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充满魅力与活力的生态旅游城市,滇中著名的旅游小城市。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石林将成为七彩云南集旅游、文化、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世界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国际知名精品旅游胜地。

自然石林,风光无限;文化石林,魅力无限;活力石林,商机无限;未来石林,发展无限!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