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烈庆祝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专题

石林彝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  来源:县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11-12

巴江污染治理,为石林人营造了风景如画的美好家园

  新中国成立以前,石林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世世代代与石头为伴的彝族群众,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一方面还要经受着巨大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一年到头过着粗糠杂粮、蓑衣火塘,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有一首叫做《什么当饭吃》的撒尼民歌,当时在彝族人民中流传甚广,歌中这样唱道:“什么当饭吃?石子当饭吃;什么当菜吃?蒿枝当菜吃;什么当水喝?露水当水喝。”真实地反映出了石林彝族人民在旧时代的生活状况。据有关史料记载,1949年,石林的人均寿命仅为32岁,少数民族还达不到这个数。

 
辉煌彝乡五十年  石林春深万树花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年轮,沐浴着时代的春风,石林彝族自治县即将在孕育希望的季节里,迎来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五十年艰苦创业,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承前启后,五十年继往开来,23万各族儿女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1725平方公里的彝乡红土地上播种耕耘、春种秋收,昔日贫穷落后的彝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春华秋实谱华章
  石林自1956年成立自治县以来,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光辉历程。五十年持续奋斗,几代人不懈追求,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石林全县各族人民在火热的彝乡红土地上,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的昂扬斗志,风雨兼程、克难攻坚、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众志成城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0亿元,人均GDP7178元,工业总产值10.68亿元,农业总产值9.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旅游门票收入1.5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9元,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17.98亿元,各项贷款余款16.05亿元。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34.3:31.5:34.2转变为2005年的28:30.5:41.5,由“三分天下”逐步优化调整为“三二一”结构。 三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石林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从国内名牌提升成为国际名牌,中国石林火把节获“IFEA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国际节庆活动”之一,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保持在200万人次左右,旅游对县财政的贡献率保持在35%以上。四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年有粮保持在500千克以上,2005年,烤烟收购总值1.71亿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5507人减少为14000人,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1岁。 五是工业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94亿元,电力、烟叶复烤、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骨干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六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由自治县成立时的0.3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4平方公里,列为云南省旅游城市建设试点县,建成了垃圾填埋处理场、巴江带状公园、双龙广场改造等一大批公益性设施,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全县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0%;南昆铁路、昆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西石一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全县交通条件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2%,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05年,在全省29个民族自治县中,石林人均粮食产量排在第一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排在第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一位,人均生产总值排在第四位,烤烟总产量排在第一位,粮食总产量排在第5位,地方财政收入排在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排在第四位,工业总产值排在第四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在第三位,地区生产总值排在第二位。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达到了中上等水平,其中,人均粮食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放眼彝乡红土地,从饱受歧视到当家作主,从破旧的茅草房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青砖小楼,从松明火把到楼上楼下电视电话,从“荞子饭,吃不饱,麻布衣裳破又烂”到猪羊成群,从牛车马车到汽车摩托,各族人民正在新时代的浓浓气息里,在激越奔放的大三弦旋律中,共同分享着共和国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放眼世界,负重前行创新业
   闪光的数字令人自豪,但石林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石林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抢抓机遇的意识还不强,农村的发展变化还不够大,城乡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2005年的人均GDP才刚刚接近1000美元,距离同期人均1700美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很大差距,经济增长速度还没有达到昆明市的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努力“跟跑”,跟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梯队。
  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3万各族人民已经从全面总结彝乡石林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共识:旅游是石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石林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在旅游业,突破在旅游业,希望也在旅游业。当前,石林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落后,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紧缺,最大的瓶颈是招商引资,最大的困难是农民增收。
  因此,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明确了编制石林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石林景区引水工程和数字石林景区一期工程;启动中国彝族第一村建设;石林中路改扩建一期工程初步完工通车;完成石林镇街景风貌整治和县城驾驶员城片及莲花池片拆迁改造;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施10个村庄整治试点;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组建石林幼儿教育集团;新建20个规范化村卫生所;办好县庆50周年庆典活动等事关石林跨越式发展全局的十件大事,狠抓落实。相继启动了自治县成立五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攻支柱,建设特色石林;加快开放,建设活力石林;夯实基础,建设秀美石林;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石林;营造环境,建设法制石林。力求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从千方百计抓好经济工作,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升石林品位,打造世界一流景区;城市改造建设和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和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12%,地方财政收入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30%,农业增加值增6.5%,工业增加值增15%,旅游直接收入增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展望未来,科学发展促跨越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成就明天更加灿烂的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得天独厚的资源、文化和区位优势,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阿诗玛文化的凝聚效应,现代交通网络的通达效应,让彝乡红土地在实现“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以旅哺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石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进程中,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坚实的基础。每年投入1000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建设,必将让全县各族人民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前,彝乡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一五”规划描绘的发展蓝图,昂首阔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石林跨越式发展的征程上。“旅游立县、粮烟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美县”的发展目标,是对几代石林人艰苦创业的实践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是石林县委、县政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放眼世界、放眼百年,为彝乡各族人民的福祉安康殚精竭虑谋划的宏伟蓝图。深入实施“33542”发展战略、“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一路三区、一河三片”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是石林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跟跑”新昆明建设第一板块的支撑点和契入点。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石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宏伟的目标需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宏大气魄,需要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制约石林发展的是观念意识和资金人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勇于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思进取,敢破格,我们的事业才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投资环境,我们才能承接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石林发展。
  我们坚信,开放的石林必将从50年沧桑巨变的成果展示中,引来世人更加关注的目光,形成更大的投资热潮,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彝乡23万各族人民必将从50年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中倍受鼓舞,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面貌、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努力的拼搏精神,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推进石林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步伐,努力把石林建成全省集旅游、文化、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全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国际知名精品旅游胜地,在千帆竞发、百轲争流的时代浪潮中,创造出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为石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彝家山寨硕果累累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