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追本溯源 > 阿诗玛文化 > 民族习俗

石林民族民间建筑

作者:  来源:中国石林网  发布时间:2012-04-25

一、一颗印民居建筑 

一颗印民居建筑属庭院式土木结构建筑,又有称作“宫室”式、“天井”式、“院落”式住屋的。石林县一颗印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主要分布于汉族聚居的石林县城一带。一颗印民居建筑因墙厚瓦重,地盘方整,外观也方整,形如印章,当地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建筑最具有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一颗印民居建筑盖青瓦,外围均为高墙,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用内土外砖形式筑成者,称为“金包银”。一颗印民居建筑通常形式为“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前面盖倒座。正房两至三层,厢房、倒座均盖成两层楼房。各栋之间采用走马转角楼式的做法相互连接,即在天井四周房屋的二楼全带前廊,在楼上可周围环绕行走。一颗印民居建筑首层入大门为天井,天井后为堂(大厅)。天井两侧为耳房,隔成四间,设厨房、马房、猪房、厕所等;大堂两侧为正房,设卧室两间。耳房与正房交接处,有楼梯两座,通往第二层。第二层耳房分为五间,作贮藏之用;正房中间为祖堂,为礼拜先祖之处;两侧为卧室。正房比耳房要高出一个屋顶,前面开窗,采光通风良好。这种家居布置是封建社会的家庭礼制的反映。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可以简便扩展。规模较大的住宅,往往由两个“一颗印”串联而成,由耳房外辟门入内。两个院子之间,做成过厅,为礼仪饮宴之处。最大的“一颗印”住宅,可做到“明三暗五六耳五间厅”的规模。石林县最具代表性、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颗印民居建筑是县城小东门1号民居建筑、环城东路民居建筑和石林县委大院一颗印民居建筑。 

二、四合五天井 

属庭院式土木结构建筑。四合五天井是四面各四栋楼房,每相交处有一耳房和一小天井,加上院中心的大天井,构成了五个天井,民间形象地把这种建筑形式称为“四合五天井”。石林四合五天井建筑屋面盖青瓦,两层楼房,重檐硬山顶。一般每栋开三间,共12间。石林县四合五天井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墙体厚重,山墙高于瓦屋面,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采用“马头墙”山墙建筑处理方法建山墙,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建筑有县委大院大院四合五天井民居建筑和大可村槐家祠堂。 

三、石板房 

仅存在于圭山乡糯黑村。糯黑村建在一个绿树葱郁的群山怀抱之中。这一带分布着较广泛的能层层分离的上好石材。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为两层,盖板瓦。梁、柱、椽、楼板用木材制作,山墙、背墙均用石板磊砌而成。楼上楼下各三间,正房屋面有16条或18条瓦沟,耳房屋面为14条或18条瓦沟。楼下明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堂屋中设火塘,厨房设在堂屋右侧一间或耳房内。楼上一般不住人,主要用于贮藏粮食或堆放大件物品。畜舍、厕所、柴房等附属建筑盖在住宅外。地板用薄石板铺筑,造型独特美观,实用牢固。石板房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安全感。 

糯黑村石板房村落布局合理,设计巧妙,错落有致,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貌。其中封闭型的石木结构的石板房建筑占99%以上,依地势设计,造型独特美观,实用牢固。有的石板房有上百年的历史,十分牢固。石板房是石林县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 

四、茅草房 

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190072